贺雪峰:社会动员的三种模式
中国是一个巨型国家,不同地区存在巨大差异。其中最显著的差异之一 就是经济发展的东中西差异。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农村已经完成工业化,成为城市带的有机组成部分,广大的中西部农村地区则失去了工业化的机会,不可避免地衰落了。本文仅仅讨论沿海发达地区农村中国家与社会的关系。
沿海发达地区存在着3种相当不同的国家与社会关系,分别以苏南(江苏省南部地区)、珠三角和浙江农村为代表,这与3个地区工业化路径及对村社集体土地利用方式的差异有关。
苏南工业化是在20世纪70年代启动的,主要是集体性质社队企业的快速发展。社队企业是由村社集体出资、出劳力、出土地,且由村社集体所有的企业。改革开放以后,社队企业改称乡镇企业。1995年前后苏南集体性质乡镇企业改制,并进人大力度招商引资阶段。除极少数例外,苏南集体性质乡镇企业不再存在。
苏南通过发展集体性质乡镇企业实现农村工业化的路径留下了很多重要的遗产,择要有以下5个方面:一是苏南经济结构的改变,工业产值远远超过农业产值;二是农民工人化;三是基础设施大幅度改善;四是大量农地作了工商业建设用地;五是形成了一个强有力的村社集体。正是这些遗产使苏南可以在1990年代通过招商引资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
乡镇企业是集体性质的,在土地用途管理并不严格时,只要有需要,村社集体就可以在集体土地上办工业,土地使用几乎是无成本的。1990 年代招商引资,外来资本到村庄落地需要土地,村社集体将土地租给外资,收取租金,这个租金也是属于村社集体而不属于个体农户。村社集体获得大量土地租金收益,主要用于建设村庄基础设施和举办公益事业,并不分给农户。
因为村社集体收入主要受到上级监管,以及上级对村社干部有较大的任免权,且正是上级对村社干部的工作进行考评,苏南农村村社集体经济收入越多,国家就越是可以通过村社集体来进行农村建设服务农户和塑造社会。
总体来讲,苏南村社集体从土地上获得的租金收人变成了国家对农村社会的塑造能力。
珠三角农村的工业化是从三来一补、招商引资开始的。通过招商引资,吸引外资落地,掌握土地产权的村和村民组将集体土地租给外资获得租金。因为承接世界产业转移的机遇,在很短的时期,大量外资在珠三角落地,珠三角村社集体土地上建设大量工厂,村社因此获得大量土地租金,这些土地租金比之前在土地上种粮食的收益要高得多。在土地上建工厂后,珠三角农民就不再从土地上获得农业收入,而变成依靠土地租金分红收人,并且,在珠三角核心区,只要有土地就可以吸引外资落地,就可以获取当地平均水平的土地租金,在土地上种粮食变成在土地上种工厂。因此,珠三角地区绝大多数村社集体土地租金收人都用于分红,农民潜意识里认为土地是农户自己的,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今后子子孙孙还要吃这个地租。与过去不同是,过去是个体的,现在是集体的。另外一个不同是过去是吃农业地租,现在是吃工业地租。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