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雪峰:农民工返乡创业的逻辑
农民工返乡创业受到广泛关注。农民工返乡创业,为家乡带来了投资、技术以及新理念和新的市场机会,带动了家乡的经济发展。农民工返乡创业也减轻了沿海和城市就业压力。也是因此,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地方政府层面都对都出台了鼓励农民返乡创业的政策。
农业工返乡创业当然不是始于现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大量农民工进入沿海和城市务工经商,他们在沿海城市寻找获利机会,却将所获收入汇回家乡。农村因此变得更加繁荣。也有在外务工经商农民工有了积蓄,学习了技术,学会了经营而且有了一定市场,就返回家乡开店办厂,成为最早返乡创业的农民工。这个意义上,在存在东西之间和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下面,东部沿海地区和城市吸引大量农民工务工经商,也就同时有相反方向的农民工将在东部沿海地区和城市所获收入、技术、经营理念带返家乡的运动。农民工返乡创业是一个自发且持续的运动,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进程。
农民工返乡创业有两个动因,一是在家乡发现获利机会,因此将外出务工经商所获积蓄、技术和理念带回家乡,以在家乡创业获利。二是农民工外出务工经商往往只是为了更好的家乡生活。在外务工赚不赚钱,年龄大了都要回到家乡。农民工因此会在外出务工、返乡创业、自身资本(年龄、技术、资金、关系等)之间进行权衡,以做出理性决策。农民工返乡创业是他们仔细权衡利弊后做出的艰难决定。
进入二十世纪第二个十年,农民工进城逻辑发生了重要变化,这个变化直接推动了农民工返乡创业逻辑的变化,因此出现了与第一波返乡创业不同的另外一种逻辑。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农民工进城务工经商,目的是从城市获取收入,以增加农村家庭收入。农民工进城了,农村家庭有钱建新房,可以支付得起更高人情开支。就是说,农民进城了,农村更加繁荣。农民进城是手段,返乡才是目的,进城务工经商的目的就是要过体面舒适的村庄生活。村庄是家乡,是魂牵梦绕的地方,是相互攀比产生人生意义的熟人社会。
进入新世纪第二个十年,进城农民工在城市待的时间越长,对家乡的牵挂越少,也越适应城市生活。进城农民不再是在城市挣钱回农村消费,他们越来越希望在城市买房安居。在大城市买不起房,在家乡县城也要买房。靠自己务工经商收入买不了房,将父母务农收入一并拿来买房。这样一来,过去农民家庭是进城青壮年将务工收入汇回农村家庭,现在则是农民家庭留守中老年父母将务农积蓄拿出来支援进城子女。也就是说,不仅越来越多农民进城了,而且通过家庭这条管道将有限的农村收入也吸到城市了。农村真正衰落了。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