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高明:发展生态农业可治理耕地污染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但“经济发展了,环境污染了”,生态环境代价几乎没有被考虑,导致“环境无价、资源低价、商品高价”,资源被大量消耗,环境污染加剧,自然生态系统破坏严重。

  可以说,近30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是“高污染、高排放、高能耗、低效率”的“黑色经济”模式,是西方发达国家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模式的重演,包括耕地污染在内的环境污染已经制约了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如果控制不好,将严重拖中国经济发展的后腿,甚至成为威胁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

  唐朝大诗人杜甫曾感慨“国破山河在”,而今我们要感叹“国在山河破”。在严酷的环境污染事实面前,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发展是硬道理”后的“软”道理了。

2.jpg

  随着科技的发展,耕地污染问题迟早会解决的,科学会解决它所制造的问题。这是典型的唯技术论,是要不得的。在解决耕地污染问题上,我们不要迷信所谓的高科技,以为科技能解决所有问题,污染本身不就是科技的产物吗?现在很多被证明是垃圾的科技在以前不也曾被捧上天吗?靠技术来治理污染,或用一种技术替代另一种技术,将可能产生更多、更隐蔽、更难以治理的污染,这是一条走不通的死胡同。

  十年前,农业部和科技部的官员就希望科学家们尽快拿出降解农膜的方案,筛选特殊的微生物来分解农膜。遗憾的是,虽不断有人传言研制出了可降解农膜,但令人兴奋的消息不多。这里,主管官员和科学家们都犯了个常识性的错误——农膜是自然界根本不存在的东西,哪里有什么微生物愿意“吃”它们?为什么不研究替代措施或者制定政策,让老百姓停止使用农膜,从源头控制白色污染呢?几千年来,勤劳的祖先一直耕作在这片土地上,人与地相安无事,和谐共处,现代人引以为豪的化肥、农药、农膜施用才几十年,就让宝贵的耕地得了这样那样的怪病,这不让人深思吗?

3.jpg

  治理耕地污染远远超出了科技的范畴,既是科技,又不是科技。说它是,仅仅是个手段而已;说它不是,因为还需要有更宏观的视野,最重要的是尽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何等重要,但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转到集约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我们已经喊了很多年,遗憾的是,效果有限,这必定是个漫长的过程。但在这个过程中,政府一定要走在前头,不能指望全国各族人民都清醒了,老百姓都成了环保专家,政府再来推动——我们永远等不到那一天。好在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已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

  千呼万唤的绿色GDP考核指标迟迟不能出台,这会影响耕地污染的防治。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将绿色GDP纳入官员考核指标。虽然绿色GDP在技术上还有很多难点没有攻克,但是,绿色GDP正在逐步地走向成熟,不能等到绿色GDP完全成熟了才把它列为官员政绩考核的一个指标。

查看余下41%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1条)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1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