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慧鹏 | 小农经济必将成为过去,农户前方道路如何走

2021-01-31 2104 0
作者: 张慧鹏 来源: 人民食物主权论坛

  食物主权按

  关于小农户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前途命运,自由市场派和小农经济派各执一词,马克思主义“三农”研究却在这场辩论中呈边缘化状态。本文梳理了马克思主义有关小农问题的理论遗产,讨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农村实现现代化的困境以及突破困境的方向。

  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视野下,小农经济必然走向消亡,对此需要有足够的历史耐心。坚持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方向,着力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通过农民的组织化实现土地和经营的规模化。坚持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双轮驱动,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

  作者|张慧鹏 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教授,华南农村研究中心研究员

  转载编辑 |姜饼

  后台编辑|童话

《耕织图》

  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小农户的前途命运,是一个长期争论不休的理论话题,也是我国当前面对的重大现实问题。基于对小农户的政策主张,学界形成自由市场派和小农经济派两大派别。

  在理论脉络上,自由市场派继承亚当·斯密以来的(新)自由主义的传统,小农经济派则延续了以恰亚诺夫为代表的民粹主义传统。笔者从马克思主义出发,对自由市场派和小农经济派的争论进行回应。

  一

  当前中国关于小农问题的两种对立观点

  自由市场派和小农经济派学者围绕小农问题提出了针锋相对的观点。争论大体可以分为两个层面。

  首先是在价值层面,是否应该继续维持小农家庭经营?

  自由市场派学者以经济学家为主,他们把农业当成单纯的产业,从经济效率方面来评价小农经济的优劣。小农户作为单纯的市场主体,与专业大户、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一样,都是为了利润而经营,本质上没有什么不同。当前中国的小农经济小而散、效率低,严重制约中国农业现代化。

  他们主张通过土地等生产要素的市场化改革,推动土地流转,使农业走上规模化、集约化经营道路[1]。而那些由于土地规模化经营而被排挤出来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应该转移到城市就业[2]。

  小农经济派学者以社会学家为主,他们从多个角度论证了小农户存在的合理性。

  一是为农民提供基本的社会保障,维护社会的稳定。这一点无需赘言,已经有很多学者反复强调农村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稳定器与蓄水池功能[3]。

  二是为“中国制造”提供廉价劳动力。贺雪峰认为,建立在农民家庭劳动力代际分工基础上的半工半耕模式,极大地降低了农民工家庭劳动力再生产的成本,压低了中国制造业的人工成本,成为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基础[4]。

查看余下93%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返回文章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