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雪峰:小农经济中的自给自足经济


  小农经济中,农民除可以从中获取农业收入之外,还可以获得远超出进城所可以获取的自给自足部分的福利,包括自住住房、自产果蔬、肉蛋奶等农副产品,熟人社会关系网络所形成的社会资本,村庄本身的安全感和归宿感,这些福利都没有计算进农民收入中去。这个意义上讲,当前的统计体系严重低估了农民收入,这也是为什么农民不愿意轻易放弃小农经济、尤其是年龄比较大的农村中老年人一定要回到村庄而不愿留在城市的原因。

  一

  当前学界和政策部门某种意义上已在农民靠“人均一亩三分、户均不过十亩”小规模经营农业不能致富的问题上达成共识。中央提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农民不小康就不可能有全民小康,农民又不可能靠“人均一亩三分”达到小康。有专家测算,农户经营规模至少要有100亩才可能通过农业达到小康生活。受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农民致富目标的倒逼,按大约100亩/户来经营农业也就可能进入小康行列了。100亩/户的经营规模正是当前政策部门大热的“家庭农场”的规模。也是因此,地方政府普遍有通过推动农村土地流转来形成家庭农场,从而使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也可以奔小康的政策意图乃至行政行为。

  一旦经营规模达到100亩/户,这样的家庭经营就高度市场化了。为市场而生产,从市场上获取收入。这样的经营规模很难再有自给自足经济成份了。

  而在当前农业领域,“人均一亩三分、户均不过十亩”的小农经济,专业化程度不高,自给自足成份仍然占有相当比重,仅仅计算小农的现金收入,从事农业生产是很贫困的,若按物质消耗来计,农民实际生活水平却可能相当不错。计入自给自足经济成分,小农经济中,农户实际生活水平将相当地不同于按现金计算出来的水平。按物质消费计算,小农经济中农户收入水平或幸福指数可能要远高于城市底层群体。

  二

  当前中国仍然有近7亿人口生活在农村,其中有接近3亿农村劳动力。按全国21亿亩耕地来计算,农村劳均耕地不足十亩,这样的经营规模显然达不到现在农业生产技术条件下劳均30~50亩的合理规模。也就是说,农业中仍然有大量剩余劳动力。

  当前农业劳动力多数是中老年人,这些中老年人缺少在城市的就业机会,他们从事农业生产的机会成本很低。还有部分中青年农村劳动力因为在农村有兼业,或家里父母太老、子女太小,无法进城务工经商,而留村务农。

  在人多地少、劳均耕地远远达不到合理规模的情况下,农民有大量农闲时间。以笔者在全国农村调查的经验,种大田作物的农民,一年中真正进行农业生产的时间大概也就三个月。全国农村都有所谓“三个月种田,三个月过年,半年休闲”的说法。半年休闲就是半年时间打麻将。

查看余下79%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返回文章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