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义媛:中国农技推广体系变迁与农业生产者的“去技术化”
编者按
技术往往被当作一种中立的力量,被当作一个“科学”问题。然而,在技术政治的视野内,技术的发明和使用恰恰是一个政治过程,涉及科学发展、技术创新与社会的关系,也涉及科学技术如何形塑社会的权力和权威结构。
本文从技术政治角度探讨了中国农技推广体系变迁的内在逻辑,并讨论了农业技术的商品化如何导致农业生产者的“去技术化”。研究发现,市场化改革后,形成于集体化时期的农业技术与生产资料的公共品属性逐渐弱化,技术开始转变为商品,并逐渐与劳动者分离,公益性技术推广也与经营性技术推广彻底分离。农业资本之间的技术竞争并没有降低农业生产者的成本,经历了“去技术化”的农业劳动者成为农业生产领域的“消费主体”。农业生产者即便保留了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但也不得不深度从属于农业资本。
作者|陈义媛,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
转载编辑|侯笛
后台编辑|童话
王盛烈《农业生产合作社小麦丰收》1953年
图片来源:陈履生美术馆
一
导 论
自2004年以来,历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几乎都在倡导建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自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后,农业社会化服务受到了更多关注。技术服务是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在2019年印发的《关于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意见》中,政策部门也反复强调要为小农户提供技术培训,实施科技服务小农户行动。在有关技术服务的讨论中,最突出的是关于农业技术(简称“农技”)推广体系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三类:
第一类是围绕农技推广体系运转效率及影响因素的量化研究。
这类研究普遍认为,目前我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难以发挥其公益性技术推广职能。研究者们认为,虽然近年来政府投入有明显提高,但总量仍然严重不足(智华勇、黄季焜、张德亮,2007);同时,农业技术推广员(以下简称“农技员”)收入水平整体偏低,也是影响农技推广绩效的主要因素(申红芳等,2010)。不过,在201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颁布后,基层农技推广部门出现了一些积极变化,主要表现为农技人员下乡时间增加,农民接受政府部门农技推广服务比例增加、农技人员学历结构明显改善等。但是,老问题仍然存在,例如乡镇农技人员仍以开展行政工作为主,推广服务为辅;推广活动行政化,68%的农技培训活动需要向农民付费才能吸引足够的农民参加培训;激励机制缺失,缺乏对专业人员的吸引力等(胡瑞法、孙艺夺,2018;孙生阳等,2018)。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