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破解农民越努力种地越不赚钱的“怪圈”?
现在的农村,有一个怪圈,那就是土地肥力在不断下降,一些农民不得不增加化肥的用量。刚开始这种“大力出奇迹”的方式还奏效,但随着时间推移,化肥的效力开始慢慢减弱。
拿氮肥来说,从1998年到2013年,我国小麦的氮肥施用量增长接近200%,但单产水平却只提升了50%。与此同时,英国小麦的氮肥施用量不及我国的85%,单产水平提升却是我国的1.3倍。
“地越来越馋”的背后,正是大量施肥,导致土壤板结化所导致的。
为了维持产量,农民被迫还要继续加大肥料用量,导致土地更加贫瘠,陷入一个恶性循环,连农民自己都表示,“感觉就像吸毒,明知有害但停不下来。”
随着化肥的投入越来越大,还会加剧土壤的污染。
在山东,由于农民“用力过猛”,当地土壤酸化、次生盐渍化程度逐年加重,不仅会导致作物发病率升高,农产品品质下滑,甚至还会加大谷物被重金属污染的风险。
当人吃了这些谷物后,骨痛病的患病风险也会增加。
所以回过头来看,农民为了私利而付出的代价,不仅伤害了环境,还影响到我们的身体健康。
这时许多人会想,为什么会这样?是这些农民“坏”吗?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一下农民的收入都是由什么组成的。
根据浙商证券统计,我国家庭人均月收入1000元以下的有5.5亿人,其中农民就有4.6亿,占比约84%。
而2021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到1.9万元,不到城镇居民(4.7万元)的一半。
并且,他们挣钱的能力正在不断减弱。
我们需要了解一下农民的收入都是由什么组成的。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杜鑫的研究《当前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及收入分配状况》,农业生产的收入最高占到农民收入近46%。
换句话说,农民近半数收入,就是靠种地而来。
1970年,中国城镇人口的大约17.4%。
如今,根据《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显示,到2020年青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过71%。
也就是说,农民的后代,大部分都离农村了。
当下,农民的后代面临在城镇结婚、买房、生孩子等问题。这些,都需要钱。
因此,他们会想尽一切办法去挣钱。能从土地中多获取一分就多获取一分,能外出打工就竭尽全力。
目前,农民劳动人口,除了1/3的全职务农,剩下2/3都会努力进城务工。
对此著名经济学家、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曾帮助大家做过对比,“现在北京的劳动力市场上,普工一天是300元,如果他回村去做农业,一天能有30元吗?农业对劳动力要素的回报,恐怕一天不超过30元。”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