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小华:比较中印两国农业——谨以此文纪念毛主席逝世46周年
1949年,中国全年粮食产量1.13亿吨,仅及1936年(1.5亿吨,建国前最高产量)的75%,人均粮食可分配量416斤,扣掉种子、饲料等,人均消费原粮不及1天1斤,当时中国人的人均预期寿命仅35岁。 中国1956年粮食产量是1.93亿吨,人均粮食占有量614斤,人均日可供粮食1.64斤,这是第一次突破600斤大关,基本达到了热量安全线。
至 1974年,中国人均粮食可分配量再次突破600斤安全线。1978年粮食总产量达到3.05亿吨,是1958年的157%,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634斤。
我们再从中印粮食产量中比较一下中国农业:
在大家普遍的印象里,我国国土面积排全球第三,印度的国土面积只有我国的三分之一。殊不知,印度次大陆的土地特别肥沃,几乎所有土地都可以用作耕种,印度耕地面积达1.6亿公顷,中国耕地面积1.2亿公顷,印度的耕地面积其实比中国还多。
虽然印度耕地足足比中国多了0.4亿公顷,但是印度的粮食年产量仅为中国的一半。
2017年,中国粮食产量6.17亿吨,印度大约是2.8亿吨。也就是说,几乎相同的人口,印度人每年只产出了我们一半的粮食产量。 即使到了2019年,印度粮食总产才达到3.136亿吨,印度人口总数是13亿6千万人,年人均粮食产量461斤左右,仅及中国1950年的水平。
根据国际粮食政策研究所每年发布的全球饥饿指数显示,2020年有107个国家属于饥饿状态,印度竟然排名第94位,属于重度饥饿国家。 而为了解决吃不饱饭问题,印度不得不每年出口1200万吨左右的优质稻米,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稻米出口国,出口赚外汇后换取廉价的玉米小麦和工业化食品,以解决民众 最基本的食物问题。
印度在 1966年后推行绿色革命,开展以推广高产品种为中心的农业技术改革,粮食生产获得较大发展,农业生产年增长率约2.7%。70年代中期以来,初步扭转了粮食长期不能自给的局面,且略有出口。1980—1981年度粮食总产量约1.3亿吨,人均年拥有粮食190千克(合380斤)。
农村实行个体经营,比中国耕地面积多出0.4亿公倾的印度,在农业实行“绿色革命”前,年粮食总产量仅仅在0.72亿吨左右徘徊。
而比印度可耕土地少的中国,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的1960年 粮食总产是1.4350亿吨 当时中国人口6.6207亿,人均年拥有粮食 432斤 ,每日每人可供应 1.18斤,比印度还好一些。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