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柱智 | 乡镇干部:最怕是防火
程序员的“996”的工作时间状态刷爆了网络,实际上这种工作节奏在基层乡镇是普遍的。乡镇干部面临着广泛的精神压力,因为他们面对的是人,人的工作,不确定性强。乡镇干部,在忙什么?为什么这么忙?他们处于一种什么样的工作状态?
一、最怕的是防火
不久前的清明节,一位在北方某县县政府办公室工作的干部朋友在朋友圈发了一组风景图片。
配文字说,“不知道的以为我在旅游,实际上是在督查山林防火,都习惯了”。
每年清明期间,县政府都要派出多个督查组到各镇村明察暗访,内容是防火宣传、值守和管控措施是否到位。尤其是四川凉山森林大火造成了三十多消防员及干部群众死伤的悲剧发生之后,地方防火形势更为紧张。
防火占据了乡镇干部很多时间。主要有4个传统节日,分别是清明、七月半、中秋节、除夕日,防火的主要任务是防止老百姓带火种上山。节日期间,平原乡镇要支援山区乡镇,此外各县直机关都要出人上山。县乡村干部,按“作战图”分到每个山头坟头。一旦起火,他们就要及时控制住。
对此,一位老乡镇干部说:
“国家法定节假日,我们最害怕。除夕日当天上山防火,家家户户已经回家过年,我们才能回家。这时天已经黑了,家里饺子就要下锅了,家人催我好几次,我还正在回家的路上。”
此外,在当地,防火还延伸到“三夏”、“三秋”两个主要的收获季节,即秸秆防火。仅仅是防火,就耗费了乡镇整整2个多月。“三夏”即麦子收割,不到一个月,6月1日~25日。“三秋”即玉米收割季节,9月中旬~10月底。上级政府给下级政府下了严格的防火任务,规定:哪个辖区烧了火,哪个党委书记就要就接受处分。对点火的农民,要罚款拘留。因此在收获季节,乡镇干部全员投入防火,从早上7点持续到晚上10点(10点之后有露水),工作压力很大。“最紧要的那几天,晚上干部要睡在地头,男同志、女同志都在麦地里睡,早上点名和吃饭均在地头”。
山区农村防火任务尤其重。原来农民“靠山吃山”,山上的干柴草是农民的燃料,田里的秸秆也是如此。乡镇干部称,现在农民使用煤气,不再使用柴火,干柴草和秸秆的处理都成了问题,需要政府严加管理。还有更极端的防火举措。2018年,笔者调查了解到首都北京为了更严格防止火灾和保护环境,还制定了严格规定,不允许农村冒烟。为此政府投入巨资改造农民生活方式,比如“拆炕堵灶”,全部改装天然气,动员全部行政体系的力量监控农民用火行为。
二、“五加二、白加黑”工作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