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德文:五花八门的领导都来村里了,还要村干部干嘛呢?

2023-04-02 3208 3
作者: 吕德文 来源: 新乡土公众号

  这两年在农村调研,一大感受是基层充斥着各种叠床架屋的制度设计,效率极低,干扰正常工作。

  一

  为了推动乡村振兴,各地使劲往下派驻干部,第一书记、乡村振兴指导员、驻村工作队…五花八门,眼花缭乱,那么多的干部一股脑扎到村里,看似是重视基层工作,但基层真是无所适从。

  在脱贫攻坚期间,为了“攻坚”,圆满完成任务,各地完善了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制度,对贫困村全覆盖。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是脱贫攻坚的“项目经理”和“施工队”,在高度精准化的制度运转中,极好得完成了各项脱贫任务。尤其是在大多数村干部都还不会用电脑,面对复杂的扶贫表格和系统不知所措的情况下,他们没日没夜做文牍工作,没有功劳也有苦劳。

  客观上,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也锻炼了自身素质。笔者曾和众多第一书记交流,他们最大的感受是,认识了国情和民情。比如,他们透视了制度运作的缺陷,深切理解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产生逻辑;他们和很多贫困户结成了亲戚,了解了民间疾苦,亦被社会毒打,领教了部分贫困户“等靠要”的无奈。当然,他们也熟悉了农村社会的各种花边八卦,闲言碎语。

  他们受到了教育。这个教育就是,作为派驻村庄的干部,他们得接受各种人情冷暖。比如,一个青年干部,装着满腔热情跑去帮扶,遭遇的往往不是热情,而是各种白眼和冷漠。

  基层干部和群众判断一个下派干部有没有能力,唯一的指标就是能不能帮忙村里搞项目,能不能给群众带来福利。因此,如那些常委部门,以及发改、住建、交通、自然资源、水利、林业等掌握项目“好”单位,下派干部的能力一定是比较强的。

  而妇联、团委、党校之类的,那就算了,连下派干部自己都觉得在群众那里抬不起头来。当然,如果这些单位的领导体恤驻村队员,帮忙去别的部门协调项目,这些下派干部的日子会好过一些。

  二

  现如今,脱贫攻坚完成了,但脱贫攻坚的一整套工作方法却遗留了下来。比如,“精准”继续成为各项工作的要求,基层干部还是得花费巨大精力去处理各项数据表格。幸好在脱贫攻坚期间,以及最近一次换届期间,村两委换届换上了一大批年轻干部,他们自己也会填表了。

  但反贫困监测还是有任务,各种事情特别琐碎,上级也还觉得单纯依靠村干部不够,派驻干部不仅没有减少反而还增加了。

  在原深度贫困县,第一书记仍然是全覆盖,甚至驻村工作队都已经全覆盖了,每个村都两三个工作队员在村里开展工作。

  基层都觉得特别尴尬,在脱贫攻坚时期,也只有部分贫困村有工作队,其他都是通过基层党委政府的帮扶来实现脱贫任务了。反倒是在乡村振兴时期,大多数村里其实已经没啥“项目”要施工了,却派驻了那么多的“项目经理”和“施工队”进去,他们能干啥呢?

查看余下59%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3条)

返回文章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3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