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 陪读潮:“离土”又“离乡”的农村教育
导 语
近十几年来,农村陪读现象越来越普遍,许多家长从孩子上小学、初中开始,就不惜代价到县城或乡镇租房陪孩子读书。王丹老师指出,在这种家长追求城市教育的择校行为背后,是一场由教育引发的从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教育移民。
究其原因,教育移民是城乡二元体制和农村改革造成的结果,去集体化导致村庄经济组织削弱甚至近乎崩溃,乡村缺乏足够的组织能力去调动人力物力财力,以提供包括基础教育在内的公共产品。
在农村空心化问题愈演愈烈的背景下,教育移民又进一步加剧了农村人口流失、资金外流和农业生产萎缩,将本就陷入萧条的农村彻底掏空。
农村教育的出路在哪里?它和农业、农村、农民的出路是分不开的,它需要我们对农村社会和农民生活提出新的愿景。探索公平、正义以及生态的农村教育不仅关乎农村的未来,也关乎整个社会的未来。
主讲人|王 丹,香港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目前的研究关注乡村教育对于农村社区发展的影响和意义。主持建立了《中国农村教育文献数据库》(crel.lib.hku.hk),希望以此推动和深化农村教育的研究和实践。
主讲人 |滕 媛,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讲师。主要研究领域为乡村教育、教育社会学、家长参与以及学校管理。
文字整理|仨仨 格桑 侯笛
配图 | 狒狒
责编 |侯笛 知为
审稿 | 格桑
后台编辑|童话
图片来源:科学网
一“陪读”的本质:农村教育移民
马克思预测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农民向城市转移的现象。随着农业被进一步纳入资本主义生产体系,部分农业人口不可避免地成为“潜在过剩人口”,“经常准备着转入城市无产阶级或制造业无产阶级的队伍,经常等待着有利于这种转化的条件”。
90年代以来,中国前所未有的城乡劳动力转移证实了这一预测。农村人口外流仍在持续,但呈现出新的特征。除了劳动力迁移外,近年来,为了陪伴孩子上学而迁移到附近城市的“陪读”现象也越发普遍。
高等教育长期被中国农民视为“通往城市工作的阶梯”,以及逃离农业和农村生活的途径。以往,高等教育对农村人口的影响并不大。在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的头10年,农村学生读大学的比例低于1%,到2010年以后的10年间,这一比例约为5%;一个村庄几十年来总共只出10到20名大学生是很常见的现象。
通常只有这些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才会迁往城市学习和工作,而他们的家人大多仍留在农村。因此,教育制度虽然通过将精英输送到城市,导致农村人才流失,却很少会扰乱农村生活和生产秩序。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