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时候破除对资本心存感激的心态了
汉语真是伟大!最近又出现一个新词,叫做“金融脆弱性”。
据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CAFI)课题团队发布的《中国灵活就业者金融健康报告》显示:超过一半的灵活就业者呈现金融脆弱性,用最通俗的话讲,他们不仅处于负债状态,而且随时可能资不抵债。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全国灵活就业人口达到了2亿。这就意味着至少1亿人正在这样的焦灼边缘过日子。1亿——这是个比希腊、葡萄牙、瑞典等很多欧洲国家总人口还要多的数字。
过去几年,灵活就业、平台经济像被神化一般,被夸耀为“救了无数人的饭碗”。有人心存感激,认为要不是有了这些平台,广大务工者、兼职者、自由职业者恐怕真要流离失所。
但数据却显示,灵活就业所创造的所谓就业人员,半数处于金融脆弱性的状态!这是创造就业呢?还是创造负债呢?
资本和员工之间,并不是单向的“养活”关系,而是相互成就。没有普通员工的起早贪黑,平台再多的风投、再惊艳的技术都只能是PPT里吹出来的泡沫。可当分回报的时候,劳动者往往只捞到生存线上的那点工资,而资本却能轻易收割巨额利润。
看看美团的财务报告就知道了。2024年,公司年收入高达3376亿元,同比增长22%;全年溢利358亿元,几乎是上一年的3倍,净利润率也从去年的5%提升到11%。而平台的配送服务收入、佣金和营销服务收入,每一项都以接近20%的速度高速增长。企业账面上的现金加短期理财投资,总额高达1682亿元。这是一台无比高效的利润机器,在资本市场持续获得追捧。
可与此同时,平台依赖的却是无数一线员工的辛劳付出:外卖骑手风雨无阻,凌晨接单,深夜送餐。在大城市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得不投身灵活就业,只是因为找不到体面稳定的岗位。劳动的回报,与平台利润的增长完全不可同日而语。过去一年,美团利润率暴涨180%,而底层员工的收入有没有增长?有没有想象中的几倍、几十个点的增速?谁都知道答案——他们甚至可能还要面对平台不断变相“挤水分”:派单规则调整、奖励门槛变高,甚至出现各种“无责任解约”。
现实往往就是这么魔幻:剥削发生的时候,资本口口声声“共渡难关”,要“和员工一起奋斗”;可一转眼,到了利润分配的时候,员工却成了被分得一干二净的“剩余价值”。
更让人无奈的是,相当一部分人竟然已经在资本的叙事中“自我感动”,把所有的艰难委屈,统统合理化为“自己还不够努力、公司给了饭碗就得感恩”。于是,有人心甘情愿成为压榨机器中的一颗螺丝钉、为平台省下一块是一块而自豪;有人自发带头吹嘘资本的“高瞻远瞩”,仿佛自己也是“公司成长史”中的英雄。但现实是,平台的成长很大程度上靠的是员工的“肉身下沉”,是真实的劳动、汗水和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