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德文:第一代农民工的进与退

2023-07-13 1319 0
作者: 吕德文 来源: 保马公众号

  01活路

  种田是没出路的,这是乡里人很长时间的认识。

  早些年,为了摆脱土地的束缚,乡里人都要学一门手艺。比如,岳父是石匠,小叔是泥水匠,大姑学做衣服,大姑父也是个水电工。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岳父和小叔都外出打工了几年。岳父在广东的一个水电站待了一段时间。彼时,农民工的工资并不高,还常常出现拖欠工资的情况。事实上,那时的农民工几乎没有因为打工发家致富的。但乡里人的要求并不高,打工与其说是一个出路,还不如说是活路,有个工作,有点收入,能补贴家用就不错了。

  外出务工不是一个长久之计。彼时的农民工,都还有“恋家”情节。岳父外出务工期间,家里的农活都要岳母一个人做,且大大小小的事也得她一个人打理,总归是不方便。岳父其实不怎么识字,竟然也给家里写信——彼时电话都还没有。终于,岳父还是回家了。

  其实,那时候的农民工,只要成了家有了小孩,几乎都有和岳父一样的困境。打工是“副业”,对家庭收入很是重要,但农村还有田地要种(没有人想过可以流转或干脆荒着),子女要上学,老人要照料,不可能放弃。于是,在城乡拉锯的过程中,“返乡”比“进城”更有吸引力

  天平往“进城”一端倾斜,那已经到了九十年代中后期了。小姑和小姑父结婚后,两人就双双出去打工。他们一直在深圳的服装厂做事,有技术,且农民工的工资和保障也逐渐提升,和农村的收入逐渐拉开了差距,也就顺其自然地一直务工到了现在。他们的儿子是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带大,现在都大学毕业,工作几年了。

  岳父和小叔返乡后,有了不同的境遇。岳父的石匠技术,在农村已经不吃香。毕竟,新型建筑材料和机械设备越来越普及,农民自建房都不怎么需要石匠。于是,他把一套工具都丢了,改行和岳母两人摆摊做生意。在集市摆摊,虽说辛苦,却也是一个出路,也支持了家庭发展,供女儿上了大学,在街上买了房子,还有一点积蓄。

  小叔的泥水匠技术倒是一直吃香,但农村的活有个特点,并不持续,一段时间有活,一段时间又没活。虽然赚了一些钱,但都因为混日子耗费完了。乡里茶馆甚多,闲下来的人们都热衷到茶馆打牌,乡里像岳父和小叔这种会赚钱也会花钱的人,当然是茶馆最重要的目标顾客。茶馆提供吃喝玩乐,甚至为那些陪读的爷爷奶奶帮忙照看孩子,几乎成了很多人的第二个家。小叔待了几年后发现,这种日子实在是没法维系——女儿还没有成家,房子还没盖,还有老人要赡养,前几年就又到东莞打工去了。

  而岳父和岳母在我和妻子结婚后,也到了武汉帮我们照看小孩。

查看余下82%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