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养老服务的“高福利陷阱”,需要找回治理——老年餐桌转型的启示
据相关调查显示,延庆区老年人需求第一位是吃饭,尤其对于高龄独居老年人来说,难以吃到新鲜、营养的饭菜是最为紧迫的问题。从2010年开始,延庆区建成第一家“老年餐桌”,但由于缺少资金保障,推广情况缓慢,截止2017年底全区也只有20家老年餐桌,主要集中于经济条件较好的乡镇。对此,2018年延庆区民政局出台了农村老年餐桌“一免两补”政策,由村里免费提供房屋、场地,政府为老年餐桌提供建设补贴和运营补贴。在2019—2021年期间,区政府共拨付资金1317万元,用于老年餐桌建设、运营及考核奖励等。截止目前,延庆区共有24家养老机构、27家养老服务驿站、22家社区老年配餐服务站。可以看到,解决老年人的吃饭需求是农村养老服务体系构建的重要内容,政府的财政投入也不断加大。在“需求”和“供给”同时存在的情况下,如何实现两者的精准对接,也就是打通养老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成为一个核心问题。
笔者近期在八达岭镇调研时发现,当前全镇基本所有村庄都办起了老年餐桌,运行上大多数村庄采取不收费模式,即吃饭的老人不用花钱,成本由政府和村集体共同分担;与此同时,由于村集体经济较为有限,有少数村庄开始转型低收费模式,即由吃饭的老人承担少量成本。然而,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在老年餐桌的运营过程中,相较于免费模式,收费模式下政府和村集体花的钱少,但是老年人反而吃得更好。换言之,政府和村集体投入资金更少,但是利用效率却更高。这其中的原因为何?
首先来看老年餐桌免费模式下的运营困境,笔者将之概括为“高成本、低福利”。第一,老年餐桌的运营成本较高,仅靠政府和村集体补贴难以可持续。具体来说,老年餐桌的运营成本取决于就餐人数和餐数。从就餐人数来看,调研到的4个村庄均以年龄来限定就餐对象范围,一般是达到70岁以上;从餐数来看,除了村集体经济较好的B村每日提供两餐之外,其他村每日仅提供一餐。经统计(见下表),调研到的村庄人均每餐成本达到近10元,最高达到15元。在政府对每餐的固定补贴之外,村集体负担的成本也不小,每餐补贴至少与政府补贴相当,A村和B村补贴甚至达到政府补贴的两倍。第二,老年餐桌的服务质量不佳,老年人的满意度不高,其突出表现是饭菜浪费情况普遍。虽然几乎每一位符合年龄标准的老人都会到老年餐桌领取尽可能多的饭菜,但是却不一定能够吃完,甚至有的老人觉得饭菜不合胃口,就把饭菜倒掉喂猫喂狗。
与“高成本、低福利”相比较,收费模式下的老年餐桌运营反而实现了“低成本、高福利”。以D村为例,该村的老年餐桌从2015年开办,为全村70岁以上老年人提供每日一餐的免费福利。但是,随着今年政府运营补贴下降到3元/餐以及村集体经济收入来源的减少,老年餐桌的免费模式难以持续。于是,从今年3月开始,D村开始推行收费模式,具体做法是:首先,分管村干部对全村老年人进行摸底,了解老年人的就餐意愿和支付能力,最终估计收费模式下仍有约20位(之前共有28位)老年人愿意继续就餐,满足运营的最低规模,同时考虑到老年人一次性支付能力有限,规定按照每月50元标准进行收费;其次,转变为收费模式运营后,为了让老年人满意,分管村干部对采购人员和厨师的监督更加严格,要求精准匹配老年人的就餐需求,比如米饭要尽量软一些、菜要做得口味清淡方便咀嚼等;最后,为避免饭菜浪费,对老年人也做出要求,除了少数失能老人可由家属将饭菜带回家外,其他老人必须到老年餐桌所在场地吃饭,吃多少打多少,而不能向从前一样将饭菜领回家。该模式至今运营了几个月,呈现效果良好:一是村集体负担的成本减少,二是服务质量提高,老年人普遍反映饭菜更可口且浪费情况大大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