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义媛:农业后继无人,还是农业中“人口红利”减退?

2023-11-12 862 1
作者: 陈义媛 来源: 新乡土公众号

  一、农业人口老龄化

  在全国各地调研发现,在粮食作物种植区,55岁以上的老人是农业生产的主力,60多岁、70多岁仍务农的老人并不在少数,我们在调研中也不止一次遇到80多岁的务农老人。这其中固然有生产力进步的原因,因为近些年以农机作业服务为代表的农业社会化服务迅速发展,使很多农业生产环节不再需要人力投入,因此身体健康的80岁老人仍然可以做田间管理,可以务农。但老人们也有普遍的忧虑:年轻人不愿意种地,甚至不知道自己家的地在哪里。

  从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来看,2010-2020年,55岁及以上人口占农业劳动力人口的比例从24.8%,增长至44.9%,提高了20个百分点。其中,粮食作物种植区的老龄化程度更高。根据农业农村部固定观察点数据显示,2006-2019年,粮食主产区务农劳动力平均年龄从46.6岁增长到55.3岁;60岁及以上务农劳动力占比从15.0%提高到39.7%。就当前来看,这一趋势并没呈现出减缓的迹象。当老年人逐渐退出农业生产时,将来谁来种地,近年来已经引发了诸多关注。

  在粮食作物种植区,要使农业生产的年收入达到10万元左右,种植规模需要达到300-400亩。从我们2023年的调研来看,在皖东地区,一位60多岁的村民小组长从2014年开始,流转了全小组的400多亩地来种植水稻。在他接手这片土地之前,已经有3位种植大户先后来流转过这片土地,但由于这片地水源比较紧张,因此每个种植大户种植两三年后就退出了。由于无人接手,这位村民小组长以300元/亩的流转费将这片地流转过来,夫妻二人共同经营。因耕作条件不太好,他们的所有经营环节都依靠雇工来完成,除了购买农机作业服务(各环节的作业费共380元/亩)外,他们还需要雇人打药、施肥、灌溉,雇工成本是180元/亩;此外,种子、农药、化肥的成本是500元/亩。产量大约是1100斤/亩,每亩的纯利润是100-150元。也就是说,他们夫妻二人种植400多亩水稻,一年的纯收益也只有6万多元。由于当地水稻种植已经基本实现了全程机械化,因此在耕作条件更好的村庄,种植户如果可以自己完成打药、施肥、灌溉等环节,成本可能会减少180元/亩,但每亩的纯收益也只有300多元。

  对于年轻人来说,如果在村务农的年收益低于10万元,他们通常不愿意选择返乡。如果将农业作为主要的收入来源,必须发展规模经营才能实现。

  二、经济作物种植区年轻一代务农户仍在接续

查看余下66%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1条)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1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