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旸:毛主席担心的事
苏东剧变后,有老同志衷心感叹说,毛主席比我们早看了五十年。今天的社会现实,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1
1955年,中国农业的集体化开始加速。合作社、初级社、高级社一直到人民公社,农业集体化的速度越来越快。在这个过程中,毛主席和其他领导同志的分歧越来越大。
分歧点主要在于,其他领导同志——比如当时的农村工业部部长邓子恢——认为,农业集体化是对的,但不应操之过急,要根据实际情况稳妥推进。毛主席则认为,农村的阵地,社会主义不去占领,资本主义就会占领。因此,要尽快实现农村集体化。
对邓子恢,毛主席提出严厉批判,说他“像一个小脚女人,东摇西摆地在那里走路,老是埋怨旁人说:走快了,走快了。”后来,干脆下令撤销了农村工业部,邓子恢也靠边站了。
对这段历史,现在的一般认识是:邓子恢是对的,毛主席“冒进”了。当年如果不那么急于实现农业集体化,中国的经济发展会好得多。
社会规律很复杂。人们对社会规律的认识往往不能一步到位。某些认识,当时大家都觉得正确,但时过境迁,却显露出越来越多的错误。在社会科学领域,这种情况并不少见。
关于1950年代是否应该快速推进农业集体化,很可能就是这种“翻来覆去”的问题之一。当时,大家接受了毛主席的观点。后来,转而认为毛主席“冒进”了。再过一些年,又感觉,还是主席说得对。
为什么说主席是对的呢?这要从主席担心的事说起。
2
当时,面对其他领导同志的异议,毛主席耐心地解释了自己的考虑,其中重要的一条是:新中国建立以后,如果不尽快实行集体化,如果继续农民的个体生产,农村内部很快就会产生贫富分化。
问题在于,即使这种贫富分化是因为一部分农民的勤劳和努力,并无不正当之处,同样会产生不好的后果,那就是农村内部的阶级分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村内部的阶级分化会越来越严重,阶级矛盾随之越来越尖锐。最终结果必然是,虽然还是共产党领导的国家,但新中国会越来越像旧中国,也就是“资本主义复辟”了。用主席的话来说就是:烈士们的鲜血白流了。
这些道理,现在很多人肯定难以接受,觉得实在太“左”。但现实却告诉我们,主席的担心很有必要。实际上,主席当年担心的事,今天正在发生。
贺雪峰所著《东西中国》,指出中国农村内部,东部和中西部之间已经有了明显的差异。差异表现在多方面。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东部农村的阶级分化已经很明显。中西部农村的经济发展不如东部农村,但也正因此,中西部农村的阶级分化反而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