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小麦白粉病一定要用基因编辑的方法吗?
今年5月,基因编辑小麦MLO-KNRNP获批农业基因编辑生物安全证书(生产应用),研究者声称该小麦品种对白粉病具有持久的广谱抗性。但是基因编辑技术存在脱靶等问题,基因编辑作物相应地存在很大的风险,一旦推广应用将覆水难收。实际上,除了目前已有的许多抗性品种可以选用,小麦白粉病的防治还有多种方式。
汇编|侯雷
后台编辑|童话
图片来源:网络
小麦白粉病是由真菌界子囊菌亚门中的禾布氏白粉菌小麦专化型引起的,该病菌属于专性寄生菌,只能在活的寄主组织上生长发育,在小麦整个生育期内均可发病,属于小麦主要病害之一。该病菌可侵害小麦植株地面上部各器官,但以叶片和叶鞘为主,发病严重时茎秆、颖壳和麦芒也可受害。
白粉菌以分生孢子或菌丝体潜伏在寄主组织内越冬,第二年春季条件适宜时,病菌靠分生孢子或子囊孢子借气流传播到小麦叶片上,先在植株的底部叶片呈水平方向扩展,以后依次向中部和上部发展,严重时可引起穗部发病。病菌在发育后期进行有性繁殖,在菌丝上形成闭囊壳[1]。
该病菌可以分生孢子阶段在夏季气温较低地区的自生麦苗或夏播小麦上侵染繁殖或以潜育状态渡过夏季,也可通过病残体上的闭囊壳在干燥和低温条件下越夏。
图片来源:中旗作物
小麦发白粉病后,光合作用下降,呼吸作用加强,养分积累减少,从而影响小麦根系的发育,减少分蘖、成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发病愈早减产愈严重,发病晚时主要影响千粒重[2]。发病较早的地块,植株生长受到抑制,小麦长不高,不能正常抽穗,或者花芽分化不良,不结实,或者结实很少,且瘪粒多。叶鞘和茎杆感病,说明病害已经发展到很严重的地步,会造成茎杆软弱,非常容易倒伏。花期穗部感病,不能正常开花授粉,经常造成空壳[3]。
小麦白粉病在世界各产麦区均有发生,以美国和西欧最为严重。在我国,小麦白粉病过去仅在冷凉潮湿的西南地区和山东沿海地区发生较重,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各地耕作制度的改变,特别是化肥使用量的增大、种植密度的提高、矮秆品种的大面积推广,病害逐渐扩展到江准、黄准及其他主要产麦区[4]。影响小麦白粉病发生和流行的主要因素有品种抗性、气候条件、栽培管理等,所以需要针对各个因素进行综合防治。
这次获得农业基因编辑生物安全证书(生产应用)的基因编辑小麦MLO-KNRNP就是从抗性着手,声称对小麦白粉病具有持久的广谱抗性。当初转基因棉花诞生时,其研发和支持者也是信誓旦旦说其对棉铃虫等害虫有高度有效的杀虫特性,可以减少杀虫剂使用。但是,转基因棉花推广开后,不但次生虫害爆发,就连棉铃虫也进化出了对其产生抗性的品种,因此也带动了农药用量的不断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