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亮亮:谁是农民?对中国农村农民各群体的分析
《东西中国》讲中国东西差异,从社会学一贯“以人和结构互动”的视角来看,东西差异视角下如何理解农民就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华中乡土派研究中国农村问题,历来主张以区域视角(南北中国、东西中国、腹地中国)、城乡视角(城镇化阶段与路径)、社会结构视角(分化与去分化、紧张与松散)以及家庭视角等切入,主张“目中有人”的大国学术。学习《东西中国》,首先要学习为什么提出各种类型学的认识工具和框架。笔者看来,本书的核心目标主要是解决谁是农民、如何科学制定三农政策精准服务农民的问题。结合阅读本书的知识收获和笔者到多地县乡实地调研的经验,进一步详细论证谁是农民的问题。
在大变革时代,谁是农民?已经成为一个问题。东部的农民与中西部的农民,不是同质的;进城的农民与在村的农民也不是同质的;在村的农民之间也不是同质的。由此来看,讨论农民,必须对农民的地理区位(市场位置)、城乡区位(生计模式)与生命阶段(利益诉求)进行区分。
一是东西差异。东西差异下的农民是指中国东部地区的农民与中国中西部地区农民的差异。东西差异的核心逻辑是市场经济差异。因为东部地区存在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中西部地区也有区域经济中心。故而,东部地区的农民是指处于市场经济发展带内的农民,包括东部发达地区的农村农民和中西部地区经济区域中心辐射带内的农民。中西部地区的农民是指处于非市场中心发展带内的农民,包括东部地区欠发达地区农村的农民和中西部地区普通农业县乡区域内的农民。以下从生计模式、城镇化路径、生活方式、社会分化展开讨论。
其一,生计模式。东部地区的农民靠近市场中心,大量的工业和非正规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就业机会,这意味着东部地区的农民可以不离家、不离土就近务工,且往往是老人打零工,中青年人进厂做管理或者做销售。不少农民得益于本地的优渥社会关系,还可以创业,一次不行就多次创业。东部地区的农民很早就不种地了,务农的收益不如务工,他们将土地出租,用于厂房建设获得租金。或者土地规模化流转,由外来的农民种植,产生了“农民农”现象。由此,东部地区的农民是举家务工或者半工半商作为生计模式的,家庭发展的经济压力不大。中西部的农民,因为乡镇工业的大量倒闭,农业过密化问题存在,只能在打工经济大规模兴起后外出务工,他们打工经历了男性青壮年外出务工、夫妻外出务工和代际举家务工等变迁。但总体来看,因为务工地存在户籍准入限制,一般的农民家庭都只能采取年轻人外出务工,中老年在家门口打零工和种地的生计模式。农民家庭的收入是种地和务工两份,家庭生计就是以夫妻分工和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半工半耕。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