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还是留守?困在教育中的城中村儿童
2021年5月,国家统计局发布《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2020年全国人口14.12亿人,流动人口为3.76亿人,据此估算,流动人口子女规模超过1.3亿人。比邻公益学堂位于广州市黄埔区永和街道,据该地2020年数据统计,总人数为12.6万人,本地人口1.6万,外地人口11万,其中约有7000个流动儿童(0-12岁)。
放暑假的流动儿童们丰富了我们的整个夏天。他们会提前在机构的门前等待或是在工作人员下班后也不愿离开,公共空间的开放,因为他们的期待变得更加有意义。当与这些孩子交流和在他们的相互交谈之中,我们也在不断了解着城中村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
经常来比邻看电影和玩桌游的小胖在今年8月捐给我们几本书,问及原因,他说自己即将回老家上六年级,书就留给比邻图书馆了。像小胖这样面临升学返乡的孩子不在少数,而“上学”也是社区里的家长时常挂在嘴边的话题。
“你不好好学习,就要回老家上学,你知不知道事情的严重性?”
“我家两个孩子都过来广州上学,怎么负担得起,算下来一年要将近十万。”
这是我们在附近的面馆吃饭时所听到的对谈,与比邻相熟的工友也向我们求助过孩子升学相关的问题。
面对这些孩子的流动,我一方面感到不舍,感叹他们所面临的升学压力,另一方面又在讶异流动家庭的教育花销竟然如此之大。城中村的流动家庭在金钱、时间、学历的挤压下是如何养育子女的?这些孩子是因为什么留在父母身边?又是因为什么被迫再次成为留守儿童?
1.从留守儿童变成流动儿童
星星今年12岁,九月就要上初一,但今年七月她还不知道自己要去哪里上学、不知道自己是否需要回老家、不知道父母的工作是否还在……从幼儿园到小学,她随父母在广州待了十年。而在升初中的时候,这个城市好像要突然离她远去。
面临升学困境的星星在广西老家出生,两岁的时候来到在广州打工的父母身边。星星的妈妈在文具厂上班,她说这个厂子加班少,能够尽可能地照顾家庭。“再难也要自己带孩子,小的时候我们送她上全托管的班,等她大了点,我们就通过装监控以及电话手表来确保她独自在家也是安全的。”
前几个月,星星随爸妈回了趟老家,去看那里的中学。她说,老家的学校很大很漂亮,广州的中学比较小,但是自己回去又会觉得孤单,之前都是只有寒假才会回老家。
开头提到的回老家上六年级的小胖说他既不喜欢所在私立小学里的本地孩子,却又害怕老家中学里会发生校园欺凌。
每一次的升学都会“淘汰”一批孩子,他们曾经从留守儿童变成流动儿童,现在又不得不再次成为留守儿童。在这里,父母面临着不稳定的工作,孩子自身也面临着不确定的升学。“不知道初中在哪里上”是我们询问孩子关于升学问题时得到的最初也是最多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