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上海“工人新村”:基层妇女如何保卫社区
1952年6月,沪西工业区(现上海市普陀区)曹杨路锣鼓喧天、汽笛长鸣,上海114位劳动模范和先进生产者代表作为第一批居民迁入新落成的曹杨一村。曹杨新村是上海第一个为专门为工人搭建的住所,也为工人提供了享受惬意生活的场所。搬入工人新村曾是无数上海工人家庭的梦想,工人新村更是社会主义中国工人翻身做主、生活质量提升的真实写照。
然而,改革开放后,上海经历了国有企业改制等一系列的改革,工人新村往日的风采已不复存在。工人新村逐渐“沦落”为繁华都市里的老旧小区——居住条件差,大量“外来人口”涌入,居住在工人新村的人们也往往被贴上“底层”或“贫困”的标签。
可当新冠疫情来临时,你会发现,这些看似破败的老旧小区绝不是“治理”的对象,而在其内部蕴含着强韧的集体主义精神与生机。面对疫情,工人新村里的人们相互支持、相互帮助。尤其是那些曾是工厂职工现在或下岗或退休的中老年阿姨们,她们挺身而出参与维护社区运行的各种工作,努力保卫着自己、家人及社区。她们的故事值得我们知晓与珍视,更值得我们的反思。
作者|佟鑫第一财经记者
责编|侯戈
后台编辑|童话
当疫情突然来临,很多人发现,通知你马上下楼做核酸的是一位阿姨。她可能是楼组长,可能是社区志愿者,也可能是经常到居委会去的社区活跃分子。
在工人新村这类老旧小区里面,中老年妇女更像是社区的主人。平时,她们了解这里的一切细节;疫情期间,她们挺身而出参与维护社区运行的各种工作。其实她们都是普通居民,有自己的困难需要克服,也需要社区和他人的帮助。
社区志愿者阿姨在帮做完核酸检测的居民发放核酸检测完成贴纸 | 图片来源:第一财经摄影记者:任玉明
基层妇女最需要理解
在《海上凡花:上海工人新村妇女日常生活》一书中,6位工人新村基层妇女用日记的形式写下了她们在2020年六七月间的生活。时值本土疫情起伏,每个家庭的生活反复受到冲击。从自己的身体健康到家人的衣食起居,从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到安排业余生活,妇女们的文字活灵活现,展示了她们努力生活的力量和意志,也体现出了工人新村这种时代特征鲜明的社区如何应对疫情的压力。
任教于上海交通大学的叶子婷、上海理工大学的章羽和西交利物浦大学的刘希三位学者组成了研究团队,在居委会的协调下,组织这些工人新村的基层妇女参加日记写作工作坊,也以她们为研究对象,考量城市基层女性的生命历程。完成这个研究项目之后,她们受到很多感动,觉得从妇女身上学到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