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辉煌到衰败,上海工人新村和新村里的妇女都经历了什么?
上海工人新村——这个曾承载历史辉煌又在改革大潮中“衰败”的地方——正在发生着怎样的故事?
我们节选了该书的第七章《上海工人新村里的平凡故事》的部分内容以飨读者。在第七章中,工人新村普通中老年阿姨们的故事与研究者对于城市化、集体主义、性别等议题的反思交相辉映。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些故事,了解基层妇女的日常,找寻集体主义的遗产,反思城市化与现代化的阴面。
1952年与2012年的曹杨新村街景
图片来源:哈啦哨
本书记载了上海工人新村基层家庭平凡朴素的妇女们的日常故事,也记录了她们所面对的生活中的困难以及在疫情时候的积极应对。
纵有困境,她们也坚韧奋力地面对与解决。平凡的生活中总有高低起伏和她们口中所讲述的生命的“转折点”:
一位母亲遇到女儿患了怪病离世,留下了年幼的外孙需要照顾;
一位农村女性为了逃离家庭,与一位上海大龄男子闪婚而嫁来上海,从此被困在工人新村的一个小小的房子里;
一位农村女性,丈夫酒后驾驶再犯案入狱,一个人照顾着两个孩子,离婚后再嫁上海,结果遭遇二婚丈夫的家暴;
一位老阿姨,陪伴半生的丈夫离世后,一个人照顾着没有工作能力的女儿。
在这些生命中的转折点上,这些是妻子、母亲的新村居民,默默地担起了家庭中主要的责任,在逆境中坚定地迎难而上。我们在她们的故事中,看到了平凡女性身上不平凡的品质和光芒。当下很多影视文艺作品都聚焦于城市中产阶级家庭,很少会把镜头或重心放在这些基层的普通妇女生活中,而在许多学术研究的论述中,她们的日常生活同样是不被看见的。
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很多社会学研究聚焦在从农村来上海打拼的外来务工人员身上,也有许多社会学家与人文学者关注我国在经济改革后,社会上中层。基层家庭中的妇女往往不是被研究与探索的对象,原因是她们不是社会中的最底层,仿佛也是不需要被关注的社会群体。她们独立自强、遵守法纪、默默忍受,在困难重重的生活中还会把时间和精力用于帮助其他家庭,正因为她们的坚韧,让她们常常被忽略甚至被遗忘。
受访者画像,Yaya老师提供
在实地调研的过程中,我们看见了基层家庭中的妇女每天所承受的困难和压力,因此更加尊敬她们的坚强。身为质性研究学者,我们反复思考这些“普通”的家庭故事何以被看见、被关注?是否不是最“惨”的社会群体就不需要被探索、理解,以及帮助?
通过本书,我们希望可以提高社会以及学界对“普通”的基层家庭和“平凡”的妇女们的关注,许多生活在上海的老百姓不是生活上没有困难,而是在各种文化习俗的压力下,习惯了把家里的问题看作不能宣之于口的个体小家的问题。这亦是社区工作者帮助这些人群时需要克服的困难,弄清哪些家庭需要协助从而提供适当的援助,成为社区工作的一门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