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精神病”:一个伤残矿工事件背后的制度之问

2025-04-25 636 0
作者: 巴亦巴 来源: 深耕纪

  当这位矿工在精神病院的束缚带上挣扎时,他抗争的不仅是1900多元的生存权,更是所有劳动者对“人不是商品”这一基本价值的捍卫。他的呼声已经不仅仅代表个人,而是在向整个社会提出疑问:“和我伤残津贴标准是不是合理的问题相比,我现在更关心我的公民权利是不是受到了侵犯,同时希望这样的事情再也不要发生在第二个人身上。”

  文 |巴亦巴

图片

  在封闭的金属栅栏门后,45岁的矿工张坡正躺在医院病床上,他的手脚被束缚带捆住,护士握着药片一步步靠近他的嘴边——这不是重症患者的抢救现场,而是一位因工伤失去劳动能力的工人,在争取基本生存保障时遭遇的“治疗”。2024年夏天发生的这一幕,揭开了劳动者权益保障体系的裂缝,也让我们不得不面对两个严肃的问题。

  1900元背后的生存不等式

  张坡每月只能领取1900多元伤残津贴,也就是说,他每天仅有六十多元可供支配。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24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每月约2352元,即使根据安徽省统计数据,2024年安徽省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也已达2083元。对张坡来说,这一数据意味着即使他孤身一人,也难以维持正常生活,而他却要靠这微薄的收入养活一家三口。可想而知,他的生活远远低于社会的平均水平,也让他在失去劳动能力后陷入了更加绝望的境地。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资本家往往只关心劳动力的最低维持成本,也就是说,只要工人还能工作,他们的工资一般就不会低到无法生存;而一旦工人丧失了劳动能力,他们就被剥夺了生活的基本保障。这种将工伤赔偿与生存需求割裂的做法,暴露了资本逻辑的冰冷:劳动者一旦失去创造价值的能力,其生命便被简化成一个固定的数字。

  劳动者的价值,不应止于流水线上的“生产时刻”,而应该贯穿其生命的全部维度。工伤保障制度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严重脱节,使得劳动者在遭遇不幸后被进一步边缘化,这不仅是张坡一个人的悲剧,而是整个制度对劳动者的二次伤害。

  近年来,国内部分省市已在探索津贴补偿的优化路径。例如,青岛市自2023年起试行补充工伤保险与伤养服务结合的新型保障制度,通过“工伤保险+商业保险+社会机构”的多方分担模式,将一至四级工伤人员的护理费从每月7000元降至个人仅需支付1600元,同时确保医疗费用全额报销。南昌市则连续20年动态上调伤残津贴,2024年将一级至四级伤残津贴最低标准提升至2879-3455元/月,并明确要求津贴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这些实践表明,通过政策联动与财政倾斜,完全可能缩小津贴与基本生活需求的鸿沟。

查看余下48%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