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主人翁”时代:改革前三十年国营企业内部的身份认同、制度约束与劳动效率

2025-03-11 1767 0
作者: 李怀印 来源: 食物天地人

  导 语

  传统国企“铁饭碗”被认为是“隐形”福利高、缺乏竞争机制、工作缺乏激励的岗位,但我们回看改革开放前30年的国企,竟意外发现,老工人们普遍表示当时“干活积极性一直蛮高的”、“干劲大”,甚至愿意不计报酬加班加点。老工人的叙事完全颠覆了“大锅饭养懒汉”的刻板印象。那么是什么促成了国企工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呢?

  本文作者们通过对老职工的深度访谈发现,除了严格的考勤和质量控制之外,激发生产积极性的核心原因是国企为职工提供了一种“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种归属感激发了巨大的团体凝聚力,也创造了一种共建集体事业的“主人翁”意识。工作越积极的人也越能得到来自政治领域的表彰和机会,获得其他人的认可。而这种归属感恰恰是以企业无法随意解雇职工,和工人和管理层在地位上的相对平等为前提。

  不过,作者们将国企描述成了一个高福利的独立小社会,将社会等级差带来的优越感和超额福利作为国企工人努力生产的制度情境,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诸如评先进、推荐入党入团等激励性制度,以及考勤、质量控制、同伴压力等约束性制度。但这样细分的描写就是故事的全貌了吗?

  编者认为,在将国企刻画为一个高福利小社会,并将工人动机还原为多样化的理性的做法,实则是以个人主义的方法论矮化了“主人翁”意识。如果“主人翁”意识建立在社会经济不平等之上,那么永远只有少数人成为主人,而毛时代无产阶级领导权的建立和跨越阶级的统一战线都将藏匿在这种叙事中,成为某种政治的虚假性。

  我们想强调,社会主义制度所塑造的“新文化”和“新人”,并不能完全用“社会资本积累”“理性人”这些“旧概念”来解释。在毛时代,对工人的激励不是以物质激励为主,而以政治挂帅、思想教育为核心,让工人真正感受到当家作主,这样才从根本上维持了劳动纪律。毛时代,恰恰是一个敢于承认和消灭差异的时代,是一个公共性被极大激发的时代,呈现了超越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与社会氛围。

  作者|李怀印: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校区历史系;黄英伟: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已故);狄金华:华中农业大学社会学系

 

图片

  图片来源:电视剧《钢铁年代》剧照

  

  问题的提出

  关于毛泽东时代微观经济领域的生产管理和劳动效率问题,近三十多年来,无论是改革导向的官方话语,还是主流的经济学研究,均从新古典经济学的形式主义视角加以解读,把生产单位内部的劳动者,设想为纯粹的“理性经济人”,视其在生产劳动中的表现,为物质激励的直接结果,激励越多,则积极性越高,反之亦然。

查看余下96%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