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草根中医一席之地 !不是保护落后,是保存火种!
潘德孚的经历,在民间中医里颇有代表性。自古以来,中医的传承方式主要是师傅带徒弟,口传身授。民间中医能够生存下来,大多是因为有一技之长。随着《执业医师法》的实施,当医生的门槛越来越高。民间中医虽然看得了病,却未必能考得上证,一纸执业证书挡住了他们的行医路。于是,有的被迫放弃行医,有的无奈流落海外,有的任由中医技法年久失传。国医大师邓铁涛曾痛心地说:“中医几千年来的宝贝丢失的太多了。”
中医是经验医学,大量的经典验方和独特技法至今仍藏在民间。民间中医的“草根”属性,正是其生命力之所在。已故国医大师朱良春说:“脏腑如能语,医者面如土。”目前,许多疑难杂症无法治愈,事实上,既生斯疾,必有斯药。
不少有特效的治病方法,深埋民间千百年,一旦整理发掘,往往会成为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为例,陈竺等科学家通过对中医宝库的发掘,开发全新疗法,其思路的源头恰恰来自民间。
今天,中医教育以院校教育为主体,靠书本知识来传承,注重教材的现代化、语言的标准化,口传身授的中医师承体系日渐衰落。尽管有李可这样源自民间的中医从草根变成名家,但毕竟凤毛麟角。院校教育和师承教育是两种不同的培养模式,如同生长在不同土壤里的种子,用统一的应试标准来衡量其成败,不利于优秀中医人才脱颖而出。
先说院校教育的缺点:1.学生年龄偏大,理解能力虽强,但中医药基础薄弱,如歌诀,歌赋等等需要熟背的,他们已经没有这个精力和记忆力去背,打基础嫌晚。2.文理科学得好不等于说中医就学得好,学习中医是要有悟性的。
3.中医药大学的老师有好多在我眼里自己还没有入门,纯属照本宣科,怎么能培养得出合格的中医,只能培养些中医不通,西医不精的半成品被戏称为中医“掘墓人”。实践证明:批量化教育培养不出好中医。院校派中医群众不认可。
再说师承教育的缺点:记得09年第一次评出国医大师之后,上海同济大学就举办过“中医大师班”,所收学员起步就是博士生。还是那句话:有学历不一定有悟性。我本来也想去拜师,可是我不够格呀!就连见一面的机会也没有。再者常言道‘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在现有体制下的有多少师承流于形式,官办的师承是拉郎配,民间的师承没资格考。不过能够在法律上认可师承也是一大进步。
现在许多医科院校毕业的学生被安排到老中医跟前抄方,看似院校与师承相结合,完美对接,但在我眼里这完全属于指腹为婚,拉郎配,两方面都很机械,都缺乏主动性。在我设想中,师承应当是师傅要收自己喜欢的徒弟,要挑有悟性人品好的;徒弟要拜自己佩服的师傅,要找有医术,更要有医德的。这样才能一个愿意教,一个愿意学,才能互动。我假如拜师,师傅把过的脉我也要把一下,师傅看过的舌苔我也要看一下,敢于提出异议:我假如收徒,要挑有悟性的,注重人品,不重学历,从小学就开始培养,照我的方法培养,没进大学门就能够开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