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应以中医为主,西医为辅
在西医进入中国的数千年间,我国广大农村的医疗事务实际上依靠的是民间医生,他们是民间自然疗法的传承人,依不同民族或地区各有特色,如苗医、瑶医、藏医和蒙医等等。
在笔者的见闻中,有些人虽然连民间医生都算不上,就是村里的老奶奶、老爷爷什么的,但他们传承了些古人的“技术”对一些疾病有很好的疗效。譬如,笔者知道一位奶奶,“会摸肚子”,孩子们肚子出问题了,不管是拉稀便秘还是莫名疼痛,她都能“摸”好。
在贵州省黔西南州义龙新区并嘎村我们也碰到了一位民间苗医,他家里摆着一些草药,看上去已经有些陈了,因为找他看病的人很少,这些药常年用不上。
村里扶贫要搞特色经营,就给他装修了房子,家门前树了个“医坊”的牌子,但仍是门可罗雀。
村干部介绍,不是老大夫医术不行,而是现在村里的年轻人大部分出去打工了,村里本来人就少,剩下的人又觉得吃药片、打针、输液才“好得快”、“科学”,再加上老大夫日渐老迈,在村民看来是自顾不暇了还能看病么?于是,他只能整日倚着门框坐在木椅上打发时光。
我们一时兴起,请老大夫诊脉,他认真地把脉后给出了一个大家认可的解答。老大夫说,他来日不多,村里却没有年青人愿意跟他学医术,因为吃草药花不了多少钱,也就挣不了什么钱,年青人不愿意,所以只好认命,让他的医术随他而去了。我们也只能为之哀叹。
老大夫伸出手准备为同事诊脉 2017年8月11日
随着西医体系的建立、抗生素等药品的大规模使用,这些不知名的民间医生和民间医技逐渐被排斥和边缘化了,但同时,原来以西医为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赤脚医生”体系也因种种原因消失了,农村在医疗卫生领域严重“亏空”,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各种致贫原因中,因病致贫在各地区都排在最前面。
课题组在调研中发现,农村居民很难获取高质量的卫生保健服务。一是由于医疗点分布稀、远,农民就医不易;二是优质医疗资源集中在城市,农民很难在与市民的竞争中获取这些优质资源;三是农民文化素质低、信息来源狭隘,很难掌握复杂的医保报销流程,高昂的医疗费用也妨碍了农民就医。以上这些因素都阻碍了农民得到合理有效的卫生保健服务。
那么,如果我们能提高农民的自我保健意识,教会他们一些基本的中医调理办法,就能在短时间内提高农村群众卫生保健水平,从而有效地提高农村居民的健康水平。
抱着这样的想法,中国社会科学院马研院黔西南国情调研基地于2018年8月中旬在兴义市洛万乡开展“中医送健康下乡”活动,希望通过“家庭中医普及培训”培养出一批“家庭中医外治师”,农村家庭中医外治法义讲活动,将学习门槛低,甚至文盲都可以掌握的中医传统外治疗法介绍给广大农村居民。
请看春苗等描写赤脚医生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