仝小林:中医自成体系的创新与多学科协同创新是中医未来发展的两条主线
中医学源远流长,中医经典思想和理论至今仍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特别是经过抗击新冠肺炎、非典等重大传染病之后,我们对中医药的作用有了更深的认识。
中医自成体系的创新与借助现代科技和医学为主的多学科协同创新,是中医未来发展的两条主线。我们要发展中医药,注重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学原理,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当代中医,要拥抱现代科技、现代人文,要迎接新时代、新变革的到来。承中启西,承宏启微,承上启下,承古启今,为实现中医药的现代化、国际化而勇挑重担,这是时代赋予中医药人的使命与担当。
经典历久弥新
己亥末庚子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笔者在武汉指导抗疫时,正是疫情集中暴发期,面对严峻的蔓延形势,辨证论治、一人一方固然是中医理想的用药模式,但面对社区大量患者聚集,靠中医医生一个个把脉开方是无法实现的。必须抓住新冠肺炎的核心病机,辨准寒热虚实,方能开出有效的万人一方。因此,我们从患者的临床表现与体质入手,结合发病时当地的气候特征,并从新冠病毒对外环境的嗜好特点(戾嗜)反推其中医范畴之寒热,将新冠肺炎定性为“寒湿疫”,据此制定了适用于发热病例、疑似病例及确诊病例的通治方“寒湿疫方”,又称“武汉抗疫一号方”,在武汉及周边地区社区发放了70多万服中药制剂,使疫情防控重心有效前移和下沉。这种通过仰观天象、俯察地理、中晓人和判断疫病之属性,从而快速辨证施治,正是中医整体观思想在面对现代新发突发传染病时的应用价值。
而面对急危重症患者时,则可灵活采取一人一方的个体化诊疗策略。尤其新冠肺炎是全球性的重大流行病,其广泛的流行性与传染性,决定了新冠病毒的传播不拘于一时一季,更不限于一地一隅。因此,中医药防治新冠肺炎必须因时、因地、因人、因戾制宜,这正是对中医个体化思想的实际践行。
除了整体观、个体化,治未病也是中医学三大传统医学思想之一。基于治未病思想,笔者团队围绕新冠肺炎预防、治疗、康复关键干预节点,针对中医药干预下轻型、普通型新冠肺炎患者转重率,重症患者死亡风险,恢复期患者复阳风险等开展多项研究,证明了中医药在新冠肺炎防治全程中有效发挥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的积极作用。武汉市武昌区卫生健康委资料显示,在发放通治方“寒湿疫方”后14天,新增确诊人数首次出现断崖式下降,并维持在低位水平,有效降低了发病率,抑制了疫情蔓延。而对于轻症患者,我们在武汉开展的721例寒湿疫方干预新冠肺炎的回顾性队列研究发现,430例服用中药的患者无一例加重,而未服用中药的患者转重率达6.5%。对于重症患者,坚持中西医结合,一人一方辨证施治,可大大降低重症患者的死亡率,我们在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开展的662例重症患者回顾性队列研究发现,中药可使死亡风险下降87.7%。在疾病恢复阶段,我们开展了一项中医综合康复方案临床疗效评价研究,纳入420例恢复期患者,发现中医综合干预组的复阳率为2.8%,而对照组高达15.8%,证实中医综合干预可降低新冠肺炎复阳风险,促进患者康复。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