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比喻解读习近平此次浙江之行

2020-04-03 1110 0
作者: 记者 来源: 央视网


打不开?点这里>>>

  之江大地,万物葱茏。战“疫”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第四次考察来到浙江。

  亲赴世界第一大港口舟山港,走进大碶高端汽配模具园区,再访“两山论”诞生地安吉县余村,考察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杭州城市大脑运营指挥中心……雨中情、话中意,令人感慨万千。

  在与当地干部群众的交流、讲话中,习近平用了三个让人印象深刻的比喻,央视网《人民领袖习近平》栏目,带您了解这些比喻背后的深意。

  “硬核”力量

  港口,是国民经济变化的“晴雨表”。非常时期,触摸港口强劲的律动脉搏,既能感受“晴雨表”中传递的经济新信号,也能看到中国经济所具有的强大韧性与潜力。

  这次非同寻常的考察,第一站就是宁波舟山港穿山港区。雨中的舟山港,桥吊林立,五颜六色的集装箱鳞次栉比,码头作业现场紧张忙碌而又井然有序。站在行政办公楼12层的室外平台上,总书记在雨中俯瞰港区全貌……

  舟山港,是他当年在浙江工作时播下的一颗“蓝色种子”,如今开枝散叶,无远弗届,沿着“一带一路”,通达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个港口。

  早在2003年1月,习近平顶着凛冽的寒风首赴舟山调研时就指出“海洋是浙江的一大优势”,要求“做好海洋经济大文章”。17年后,在舟山港,习近平高度评价:“宁波舟山港在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是‘硬核’力量。”

  晴方好,雨亦奇,世界级港口,复苏正当时。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宁波舟山港穿山港区采取了科学有效的防控措施,尽可能减少疫情对生产作业的影响,成为稳定我国外贸产业链、供应链畅通运转的重要保障。

  当前,随着境外疫情加速扩散蔓延,国际经贸活动受到严重影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新的挑战。习近平来到舟山港视察,既是对加快复工复产的鼓励,更宣示中国在为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作出努力。

  “危和机总是同生并存的,克服了危即是机。”无论是国家特别为中小型民营企业出台政策组合拳,还是布局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中国经济,勇立潮头御风行,用实干夯实“中国根基”,同时也为世界经济复苏提振士气,彰显中国担当。

  水是湿地的灵魂

  雨润万物,草木沁香。春天的西溪湿地,百花竞放,喜迎前来踏青的游客。让不少游客惊喜的是,他们还偶遇了正在这里考察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

  3月31日,习近平来到西溪国家湿地公园调研,沿着绿堤、福堤,察看湿地保护利用情况。一路上,游客们纷纷向总书记问好,习近平不时向大家挥手致意。

查看余下60%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