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宁夏之行,有何深意?

2020-06-13 1215 0
作者: 记者 雷东瑞 来源: 新华网

  【学习进行时】6月8日至10日,习近平在宁夏考察。他先后来到吴忠、银川等地,深入农村、社区、防洪工程、农业产业园区等地方。宁夏之行,有何深意?哪些问题让习近平牵挂于心?新华社《学习进行时》原创品牌栏目“讲习所”为您梳理。
 

  仲夏时节,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这是今年全国两会后习近平的首次国内考察活动,也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他第二次来到宁夏。

  6月8日至10日,三天时间,习近平考察了移民新村、民族社区、城市滨河大道、乡村生态观光园和葡萄种植园……一个个小小的细节,折射出总书记的所思所虑。

 

  算收入、看牛棚:高度重视产业扶贫

  这些年,脱贫攻坚是习近平心里最牵挂的事。今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现在已经是6月份,必须快马加鞭。

  宁夏考察第一站,习近平来到全国最大的异地单体生态移民扶贫集中安置区——红寺堡。

  搬来新村后,村民能稳得住、能致富吗?在红寺堡镇弘德村,习近平考察的两个细节,让人印象深刻。

  一是与村民一起“算算账”。在弘德村里的扶贫车间,习近平同正在加工制作纸箱的村民们唠收入账:“在家门口就业,虽然收入不比进城务工高,但省去了住宿、伙食、交通等费用,还能照顾家庭,一举多得。”

  二是在村民刘克瑞家的牛棚,一张新华社播发的照片这样记录着:一头牛闭上双眼,把头伸向总书记,憨态可掬,总书记也伸出手,像是要摸摸它的头。画面生动有趣。

  两个细节,反映的都是同一个主题:产业扶贫。习近平多次强调,产业扶贫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也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

  今年以来的考察调研中,习近平多次察看特色扶贫产业。从柞水木耳到云州黄花,背后反映了他对产业扶贫的高度重视。

  找对找准当地特色产业,就能拔掉穷根。正如习近平在弘德村对乡亲们所说,搬迁后,更好生活还在后头。希望乡亲们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发挥自身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用自己的双手创造更加美好的新生活。

 

  母亲河、父亲山:反复强调生态红线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年。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很关键。生态环境保护,始终是习近平关心的大事。

  此次宁夏之行,习近平选择的两个环境保护调研点颇有深意。一个是黄河吴忠滨河大道古城湾砌护段,另一个则是贺兰山东麓。

  “黄河宁,天下平。”从去年7月至今,近一年内,习近平已经考察了黄河流域9省区中的6个。对于黄河生态保护,他一直念兹在兹。

  “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这是去年9月在郑州召开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定下的重大原则。这次总书记来黄河宁夏段考察,是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这条红线的再强调,也是对此前一系列要求落实情况的检查督促。

查看余下51%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