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回响 感受习近平“郑重承诺”的分量
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
伴着浓郁的棕香,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如期而至。端午节纪念屈原,是中国的文化传统和精神传承。而今年再提屈原,更是具有特殊意义。
屈原,这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曾留下许多千古传诵的名篇,其中那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更是至情至切,在一咏一叹之中抒发了诗人对百姓生活艰难的哀伤与慨叹,表现了诗人心忧家国、情牵百姓的伟大情怀。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丰衣足食一直是中华儿女心底最朴素的愿望。就在今年,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存在的绝对贫困问题,将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得到历史性解决。这一壮举无疑“对中国和世界都具有重大意义”。
郑重承诺
“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没有任何退路和弹性。”这一郑重承诺,为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凝心聚力。
脱贫攻坚的标准,就是稳定实现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本来就有许多硬骨头要啃,疫情又增加了难度,必须尽早再动员、再部署。”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不能虚假脱贫、降低标准、影响成色。
△2020年6月8日,习近平来到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红寺堡区红寺堡镇弘德村,同回族村民刘克瑞一家亲切交流。
6月8日,总书记赴宁夏考察,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他第二次踏上这片土地。上一次到宁夏,他说:“全国还有5000万贫困人口,到2020年一定要实现全部脱贫目标。这是我当前最关心的事情。”
如今,最关心的事情到了最关键的时刻,习近平总书记亲自督战。他为企业参与兴办扶贫车间点赞,为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指明方向……
虽然疫情为今年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很多不确定性,但总书记心中始终挂念着脱贫攻坚这件大事。
正如他自己所说:“扶贫始终是我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我花的精力最多。”过去7年多,这位大国领袖访贫问苦的身影出现在山路崎岖的四川大凉山、天寒地冻的太行山深处、黄沙漫天的甘肃布楞沟村……
“一些贫困群众一年也吃不上几次肉,不少孩子没有上学或中途辍学,很多人生病基本靠扛……”习近平直言看了心里很沉重。
几年来,他坚持走遍中国所有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因为“只有看到中国贫困的真实状况,我们才能作出正确的决策”。
制胜密码
2013年11月3日,中国扶贫史上熠熠生辉的一个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