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干强:关于新农村建设中一些倾向性问题的理论思考


何干强:关于新农村建设中一些倾向性问题 的理论思考

  当前,我国各地正在遵循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新农村建设的组成部分。不少农村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做出显著成绩。如南街村、华西村、刘庄、大寨村等一批老典型,始终重视加强集体经济的党组织建设;集体经济带头人薪火相传,坚持走集体化道路不动摇;始终顶住舆论压力,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统一经营不动摇;始终重视发展农村集体工商业,坚持集体经济内部以工补农、以工促农不动摇;始终坚持农民集体走共同富裕之路,因而集体经济不断壮大,乡村发展生机勃勃。这些先进典型,代表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正确方向!

  但是,也有一些地方在新农村建设中存在一些值得重视的倾向性问题。主要是:发展农村经济,重招商引资,轻农业生产,尤其轻农田主业;发展农村工商业,重乡镇企业“私有化”和招商引资,轻发展乡镇集体工商业;经营集体非农资本,重借贷资本形态,轻产业资本形态;转移农田剩余劳动力,重转向大中城市,轻就地转移;发展农地规模经营,重农田向种田大户集中,轻集体统一经营;以工促农,重私营外资“龙头企业”带动,轻发展公有制“龙头企业”;统筹城乡规划,重“城市化”,轻乡村实际和农民意愿;发展农村经济,重发展生产力,轻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等。这些倾向性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政府部门在解决城乡差距拉大、农民增收困难、农村建设资金短缺的矛盾和改革农村经济管理体制的过程中产生的;主观上是为了加快建设新农村,然而,采取的措施往往治标不治本,还可能为农村未来的发展,乃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留下这样那样的隐患。

  这些倾向性问题10多年前已存在。笔者对这些问题形成的原因、产生的后果和纠正的办法,曾进行理论思考,写过调研报告,并通过有关部门,摘要向上级反映。但是,现在看来,不少问题仍然存在,有的还有所发展。为了引起人们对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关注,现将当时没有公开发表调研报告,做了必要的修改,提交给读者。不当之处,敬希指正。

  一、关于正确处理农业和农村工业、其他非农产业的关系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我国新农村建设的迫切任务是发展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它不仅指发展农业生产,还包括发展农村工业和其他非农产业。由于历史形成的人均耕地面积少、农业人均产值低、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工农业产品存在剪刀差等原因,要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增长,促进农民增收,就不能不促进社会分工,发展工业和非农产业。以苏南农村为例,改革开放初期,当地针对过去单纯搞农业而发展缓慢的教训,当地干部群众总结出“无工不富”、“无商不活”的经验,发展起乡镇集体工业经济,这后来被邓小平同志称赞为“异军突起”、农民自己的“创造”。可见,发展农村工业和其他非农产业,是加快农村发展和致富农民的重要途径。但是,由此却出现了一种倾向,就是轻视农业生产,尤其是轻视粮食生产。从国家的大局来看,这种倾向显然是片面的。农村必须发展集体工商业,但是这却决不意味着可以放松农业生产,更不意味着可以用工业、其他非农产业来替代农业生产本身,因为“超过劳动者个人需要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是一切社会的基础”,这个客观经济规律是必须遵守的。新中国建立以来的经济实践充分证明,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实际上,不少头脑清醒的领导干部也发现了这种倾向性问题,他们对“无工不富”、“无商不活”的经验做了补充,加上了“无粮不稳”。这是很重要的补充,“无工不富”、“无商不活”、 “无粮不稳”这三句连在一起,大体表达了在农村经济现有条件下,应当如何处理好农业和工业、其他非农产业的相互关系。

查看余下92%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4条)

返回文章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4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