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习近平两次达沃斯演讲,看世界之变
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 摄
【观察提要】时隔四年,两次达沃斯演讲。从全球化的“存废之争”到多边主义的“真伪之辨”,世界在变,不变的是中国作为、大国担当。首次阐述“21世纪的多边主义”,习近平主席以中国智慧和远见,为百年变局中的世界照亮前路。
“让多边主义的火炬照亮人类前行之路”。
1月25日,习近平主席应邀以视频方式出席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议程”对话会,并发表特别致辞。
时隔四年再次亮相达沃斯讲坛,习近平主席是除论坛东道国瑞士外,唯一应邀在对话会首日发表特别致辞的国家元首。
上一次,聚焦经济全球化的“存废之争”;
这一次,指明多边主义的“真伪之辨”。
(一)关键之年的关键致辞
“把握关键之年,重建各方信任”——这次“达沃斯议程”对话会的主题。
同四年前一样,世界处在一个关键节点。
2017年1月17日,中国国家元首首次出席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并发表主旨演讲,直面经济全球化、保护主义等焦点议题,举世瞩目。
习近平主席出席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 摄
“您多次邀请我来达沃斯,我一直在考虑什么时间来最合适。来得早不如来得巧。”那一次,习近平主席对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兼执行主席施瓦布这样说。
2017年,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关键年份。当时,最迫切的任务是引领世界经济走出困境,廓清世人对经济全球化的模糊认识。后来外界评论:2017年是从习近平主席的那场演讲开始的。
四年后,又是达沃斯。
两相比较,世界经济都面临严重困难,国际形势乱象纷呈;不同的是,当前世纪大疫与百年变局相互交织,人类经历的多重危机史上罕见。
这四年,世界发生了很多事。
彼时,人们忧心忡忡的还是经济全球化能不能继续下去;今天,人们讨论的焦点已变成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多边主义。
对于“要不要多边主义”,中国的立场明确而一贯,国际社会大多数成员也有共识。关键变量在少数国家。
进入2021年年初,几乎整个世界都在观察:经历了四年“退群”“毁约”“拆桥”之后,“多边主义”在某些地方式微的境地是否将得以扭转?
历史并不遥远。
人们对多边主义的期待,缘于它是远远优于单边主义的正确选择。二战结束之后的七十多年间,正是在多边主义旗帜下,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发挥了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基石作用。
同时,不容忽视的是,个别国家长期奉行“有选择的多边主义”,“以多边主义之名、行单边主义之实”的现象屡见不鲜,给世界带来了重重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