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对土地的深情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习近平总书记今年5月在河南省南阳市视察过的那块麦田,这个月迎来了大丰收。
5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赴南水北调中线渠首调研时,中途临时下车,走进麦田察看小麦长势,了解夏粮生产情况。总书记指出,夏粮丰收了,全年经济就托底了。
在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版图中,南阳虽然耕地面积不足全国的1%,却是全国21个粮食年产量超百亿斤的地市之一。今年,这里的夏粮有望获“十八连丰”。
“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把关系十几亿人吃饭大事的耕地保护好,绝不能有闪失。”宝贵的土地,是大国粮仓的根基。让每一寸耕地都成为丰收的沃土,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
梁家河所在的陕西省延川县地处黄土高原,土地贫瘠,常年干旱少雨,“雨养农业,靠天吃饭”一直是制约这里农业发展的瓶颈。
1974年1月,20岁出头的习近平挑起了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的重担。当了支书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带领社员们在村里的沟口打了一个淤地坝。
“这里打上坝,增加这么大面积的水浇地,以后梁家河的子子孙孙都会受益。咱说啥也得干成这个事!”为此,习近平科学规划,带头劳动。
在打坝期间,习近平更是付出了全部的热情和精力。他起早贪黑,不仅一直在第一线指挥,也一直在第一线劳动,铲土、打夯、搬大块石头砌堤围、第一个走进冰水里往外搬冰碴……
淤地坝建好了,在洪水冲击的关键位置,习近平搞得扎扎实实,固若金汤。坝顶的土地,成为梁家河村最好、最平整,也是最便于灌溉的土地,至今肥沃。
昔日沙荒滩,今日生态园。上世纪八十年代,习近平在正定工作时组织绘制的滹沱河生态修复蓝图,如今已经变为现实。
河北省正定县地处冀西三大沙荒(木道沟、老滋河、神道滩)所在地,沙荒面积大,长期无人耕种,改造潜力大。当年,习近平骑着一辆“二八”式自行车,跑遍了正定每个村落,遇到滹沱河的“大沙窝”,推也推不动,骑也骑不动,只能扛着自行车步行……
经过调研,习近平作出了“要解决人多地少的矛盾,必须向荒滩进军”的判断。他提出,要发展好林业,利用好荒滩。县里研究制定了《关于放宽发展林业的决定》,在东里双公社开展试点,把河滩地经营权下放到户,且30年不变。沉睡了多年的荒滩被唤醒,种上了果树、花生、小杂粮,正定人均收入翻了一番。
福建长汀曾是我国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山光、水浊、田瘦、人穷。这里的水土流失治理,同样倾注了习近平的巨大心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