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上,习近平关心的这些“小事”
习近平的“两会故事”系列之三:
新华网记者 金佳绪
【学习进行时】一枝一叶总关情,一言一行系民生。今年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第十次出席全国两会。历年两会,习近平总书记除了跟代表委员们共商国是之外,对民生“小事”也格外关注。一次次耐心询问、一句句贴心话语,无不体现着深厚的人民情怀。新华社《学习进行时》原创品牌栏目“讲习所”选取总书记在全国两会上关切的这些“小事”,和您一同回味那些暖心瞬间。
▲“村民们的电热炕是什么样的?”
2021年3月7日,习近平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来自海东市互助县的土族代表阿生青告诉习近平,班彦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人均年收入已从5年前的2600元提升到11419元。
听完他的发言,习近平如同亲人般详细询问:“村民们的电热炕是什么样的?”
班彦村的乡亲们清楚地记得,五年前的8月23日上午,习近平冒雨来到村里,走进贫困户家中探访,同大家一同谋划易地搬迁后如何脱贫奔小康。当时,村子里还没有这种炕。如今,易地扶贫搬迁让班彦村的村民们摆脱了修修补补几十年的土坯房,过上了城里人羡慕的好日子。
“刺绣产业怎么助力脱贫”“酩馏酒怎么做成产业的”……一桩桩、一件件,再小的事情,只要是关系乡亲们衣食冷暖的事,都是总书记惦念的大事。
▲“两万人的就业方向都是什么?”
2020年5月23日,习近平看望了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的经济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听取意见和建议。为了战“疫”需要,2020年全国两会推迟两个多月举行,这是非常时期的非常举措。
会上,当听到有委员在发言中表示,今年自己的企业将新增两万人就业,习近平总书记插话问道:“两万人的就业方向都是什么?”
“养猪、食品加工和物流。今年5月以前新招了一万人,打算再招一万人。”
疫情之下,各行各业遭遇了一场大考,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面临着产销难、投资难、兑现难等问题。
“在哲学意义上,‘难’是在任何领域前进道路上永恒的命题。当前,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征程中,‘难’在方方面面都存在。只有不断探索、不断奋斗,才能不断克服前进中的困难,走上新的发展道路。”
习近平的讲话字里行间蕴含着辩证思维和发展逻辑。危机中育新机、变局中开新局,总书记的话给人们注入了信心和力量。
▲“‘馒头办’没有了吧?”
2019年3月8日,习近平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河南代表团的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