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的人民情怀

2022-04-11 673 0
作者: 记者 来源: 新华视点

  原标题:习近平的人民情怀

  树高千尺,其根必深;江河万里,其源必长。

  从小村庄到党中央,从农村大队党支部书记到党的总书记,习近平始终心怀家国、躬身为民。

  “作为国家领导人,人民把我放在这样的工作岗位上,我就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

  来自人民、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人民赋予了人民领袖宽广的视野、博大的胸怀、奋进的力量,人民领袖团结带领人民开创新时代历史伟业。

  深深扎根人民,始终信仰人民——

  “我在黄土地上生根、发芽,在红土地上成长、发展,是党和人民将我培养成人”。

  2021年10月21日,山东东营,黄河入海口。

  正在这里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走进一块示范田,俯身摘下一个豆荚、一撮一捻、仔细察看成色,顺手将一颗大豆放进嘴里,细细咀嚼:“豆子长得很好。”

  这一幕,让一旁的农技负责人罗守玉既惊讶又感到亲切:“这是老农民才有的动作呀。”

  劳动的底色,铸就了为民的本色:2012年,阜平踏雪,盘腿上炕;2018年,汶川考察,转磨磨豆;2019年,首都植树,扛锹铲土……

  不经意间的自然流露,映照的正是岁月不改的人民情怀。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和1989年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带领地直机关干部参加义务劳动的拼版照片。

  这份情怀,积淀着红色基因。

  2021年6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同志来到北大红楼。

  展厅内,刊载着李大钊名篇《庶民的胜利》的《新青年》杂志原件前,习近平总书记细细观看。

  从“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到“庶民的胜利”,革命先驱深刻指明我们的事业“将永远存在”的历史必然。

  追忆当年,梁家河窑洞炕头一灯如豆:《为人民服务》短短数百字,习近平爱不释手;《愚公移山》《纪念白求恩》常学常新,信念闪耀。

  在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一次次沿着风雨来路,感悟共产党人的为民初心:

  华东革命烈士陵园,细思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强调“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淮海战役纪念馆,感慨“小推车推出来的胜利”……

  心中装着人民,手中握有真理,脚踏人间正道,未来无比宽阔。习近平总书记用“三个不能”表明心迹:

  “我们必须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信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

查看余下86%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