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习近平主席这场“云会见”的深刻意涵
4月1日晚,习近平主席以视频方式会见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
当晚,新华社播发了一篇1800多字的新闻通稿,其中包括习近平主席对“中欧观”的最新阐述和对解决乌克兰危机提出的意见,内容丰富、信息量大,细细读来,很有深意。
通稿的开篇,是习近平主席提及一段8年前的往事:
“8年前,我提出中国愿同欧洲一道打造中欧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大伙伴关系……”
2014年,习近平主席出访欧洲并到访欧盟总部,全面深入阐释中欧关系发展的重要指导原则,提出建设更具全球影响力的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秉持这样的原则,8年来,中国同欧盟的关系发展取得一系列成果。抚今追昔,鉴往知来,习近平主席表示:“中方的这一愿景至今未改变,当前形势下更有现实意义。”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尚在蔓延,世界经济复苏艰难曲折,乌克兰危机又接踵而来。动荡变革的世界里,中欧关系该去向何处?
“中方对欧政策保持稳定连贯,希望欧方形成自主的对华认知,奉行自主的对华政策,同中方一道,推动中欧关系行稳致远,为动荡的世界局势提供一些稳定因素。”阐述中方政策的同时,习近平主席也表达了对欧方的期待。
这句话意味深长。显然,中方的政策保持稳定连贯,事实也已经证明,它是行之有效、对各方都有益的。欧盟对华政策是否也是如此?在政策制定时,是从双方的共同需求和客观实际出发,还是任其受某些外部因素的干扰?
中国始终视欧洲为全面战略伙伴,而非制度性对手,双方既没有地缘冲突,也不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但偏偏有些势力不愿看到中欧关系稳定发展,因而刻意“带节奏”,渲染“中国威胁”,炒作对华竞争,鼓吹“制度性对手”,甚至挑起制裁和对抗。就在此次会见前,一些西方舆论特别是美国方面还在不断渲染中欧出现“紧张”“波折”,甚至试图用乌克兰问题绑架中欧关系。
可以说,中欧关系出现一些困难,很大程度上是由外部挑起的,这也是为何习近平主席在同欧洲领导人会晤时,多次提出希望欧方“坚持战略自主”。不少欧洲学者也对此深有感触:欧盟必须自主思考,而现在它并不总是能够做到这一点。
会见中,习近平主席指出中欧作为两大力量、两大市场、两大文明所应肩负起的责任,即要“以中欧关系的稳定性应对国际形势的不确定性”“以中欧开放合作推进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以中欧团结协作应对全球性挑战”。
新华社记者 殷博古 摄
应当看到,中欧合作有着很强的内生动力:去年,中欧货物贸易额突破8200亿美元,中国连续两年成为欧盟最大贸易伙伴;双方携手维护多边主义、完善全球治理,共同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合作推动格拉斯哥气候变化大会取得成果、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推动伊核等热点问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