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征路:从《秧歌》到《软埋》,将历史虚无主义进行到底
《软埋》是一部长篇小说,作者方方,内容是颠覆新中国的土改乃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历史,发表于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人民文学》2016年2期,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单行本。最近一个时期,该作广为流传,并被主流媒体大力推荐与赞美。对于土改和中国革命,持有否定态度并不奇怪,每个阶级都有自己的意识形态。从1949年以后,这类作品就没少出现过,从内容上说并无新鲜之处。比如50年代初就有张爱玲接受美国中情局香港办事处津贴而写的《秧歌》,而且还被美国中情局出身的夏志清评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小说”,以及对张爱玲粗鄙艺术能力的大量的无聊吹捧(由于作者对农村生活完全无知,描写硬伤比比皆是,甚至新中国的基层政权都被写成了“乡公所”)。事实上上世纪80年代以来这类作品出现过很多,影响比较大的如陈忠实的《白鹿原》、莫言的《生死疲劳》、严歌岺的《第九个寡妇》等等,不奇怪。就个人而言,上述几个作家笔者都有过一面之交,总体印象不错。特别是方方,写过不少好作品,去年遭遇不公正判决时,笔者还通过朋友转去慰问。申明这些,不过是想说对作家个人的尊重特别是对逝者的尊重,与作品的评价是两回事。如同当下中国社会正在撕裂一样,知识界的分裂也势如破竹形同水火,这是令人惋惜也是无可奈何的事。
令我惊讶不已的是,该作发表的时间与主流媒体一边倒的喝彩都是发生在2016年。这是否是为时下经济界的私有化浪潮配合造势,不得而知。为侵占公共财产而丑化国营企业,为侵占集体土地而丑化土改,却是正在中国发生的事实。不是说中央已经开过文艺座谈会了吗?不是说“党媒要姓党”了吗?中国作家协会不是表态要拥护了吗?怎么又要翻盘了?共产党要软埋、温柔埋?或者硬埋、暴力埋葬掉自己的历史?有论者指出,“软埋”已经上升为哲学概念,会成为2017年的流行词,这大概多少也印证了这一点。
《人民文学》杂志是中宣部的下属单位,是中国文坛的第一大刊物,把它理解为“党媒”应该是合适的。该刊主编施战军是这样解释《软埋》的:他评价很多作家追溯过去的时候总抱着揪着历史算帐的态度,这很可能使一部小说变成社会历史认知的资料,而不是文学作品。“《软埋》并不是要去清算历史,而是对活着的人的巨大的爱意。它透光、透气,给人以某种希望。”似乎这样一解释,身段就柔软起来,杀气就弯成了兰花指。然而此公的巧舌如簧并不能掩盖作品的真实指向。几乎所有的媒体评论都心领神会到了这部小说是在说什么——土改和历史的“真相”。软是策略,埋才是目的。特别有意思的是,几乎所有的评论都强调了小说的“现实主义特色”,是在唤醒“历史记忆”,是说出了“历史真相”。这与中国作协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倡导“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大相庭径。不是说“现实主义过时了”、“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吗?不是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文学”、“历史是用来架空的,现实是用来穿越的”吗?不是要“魔幻”、要“荒诞”、要“酒神精神”吗?怎么这会儿又现实主义起来?这种出尔反尔是怎么发生的呢?时机已到?图穷匕现?
体制有同盟。
幽魂未曾死,
春风吹又生。
体制有同盟。
幽魂未曾死,
春风吹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