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裕禄精神,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
新华社河南兰考8月16日电题:焦裕禄精神,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
新华社记者
8月16日,是焦裕禄的生日。如果他还没有离开我们,今年就是100岁了。
位于兰考县焦裕禄干部学院正门前的焦桐广场,每天都有络绎不绝的人前来瞻仰焦裕禄亲手栽下的“焦桐”。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担任福州市委书记时写下的《念奴娇·追思焦裕禄》被镌刻于巨石之上。
“焦裕禄同志是人民的好公仆,是县委书记的榜样,也是全党的榜样。”
岁月流逝,精神永恒。焦裕禄,这个永不褪色的名字,在新时代依然直抵人心、催人奋进。
在河南省兰考县焦裕禄干部学院门口,人们在“焦桐”下参观(2022年8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郝源 摄
怀念——如同那棵挺拔笔直的焦桐,他永远在人民心中
在父亲该过100岁生日之际,二女儿焦守云又来到了焦裕禄魂牵梦绕的兰考——此前她从山东淄博、辽宁抚顺、江苏宿迁、河南洛阳等地一路走来,追寻父亲的生平足迹。
焦守云如今又来到父亲亲植的泡桐树旁:“您走过的地方,都发生巨大的变化。您牵肠挂肚的兰考,已全面摆脱贫困,走上了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金光大道。”
地处九曲黄河最后一道弯的兰考,曾经是个穷窝。黄河在这里改道北流,留下一眼看不到头的黄沙。1962年冬天,在风沙、内涝、盐碱“三害”最严重的时刻,焦裕禄来到了兰考。
到任第二天,他就下乡去了。农民的草屋、饲养棚、田间地头……一年多的时间里,焦裕禄跑了全县149个生产大队中的120多个,走进了最贫苦的群众中间。
“感谢党把我派到最困难的地方,越是困难的地方,越能锻炼人。”临上任前,焦裕禄这样向组织立下誓言,“拼上老命,大干一场,决心改变兰考面貌。”
焦裕禄在兰考工作只有1年多,因病辞世已有58年,兰考人却依然念着他的好,他的故事口口相传。如同那满坡满地的泡桐,他深深扎根在人民心里。
斯人已逝,焦桐长青。焦裕禄带领兰考人民在飞沙地、老洼窝、盐碱滩种下的泡桐树,已成为“绿色银行”,造福千家万户。
每天一大早,80岁的老党员魏善民都会骑着他的电动三轮车,带着扫帚、簸箕,出现在焦桐树下。
“如果他还活着,看见它现在仨人都合抱不过来,不知得多高兴。”魏善民轻轻抚摸挺拔笔直的树干,然后慢慢弯腰俯首,清扫地面。
依稀仿佛,他又回到了漫天风沙里。焦裕禄对他说:“小伙子,咱俩一班,翻沙种树。”
“焦书记咋干,俺就咋干。俺们吃啥,他就吃啥。有时候他拿树苗我刨坑,有时候我拿树苗他刨坑。”焦裕禄当年和乡亲们同吃同住同劳动,一起在胡集大队栽下了首批50亩泡桐林。临走前还留下粮票和钱,叮嘱说“栽树不护,等于不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