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书记的“三农”情怀
又到丰收时节,希望的田野铺展最美画卷。
三江平原“流金淌银”。“轰隆隆”,一台台联合收割机驶过,“唰唰唰”,沉甸甸的稻穗被“吃”进机器,行进间,黄澄澄的稻谷“吐”入运输车,身后,粉碎的秸秆还入田间。“一株稻穗平均有130多粒,颗颗饱满,单产突破1200斤!”北大荒集团建三江分公司七星农场技术员陆向导一脸喜悦。
丰收里满载幸福,丰收里饱含牵挂。
2018年9月25日,第一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刚过,习近平总书记就来到七星农场,在北大荒精准农业农机中心一楼展示大厅,总书记双手捧起一碗大米,意味深长地说道:“中国粮食!中国饭碗!”
“总书记这么关心粮食,咱干得起劲!”陆向导掰着指头说,“这些年,种粮好政策接连不断,新农机给力,‘慧’种地升级,我们农场120多万亩稻田实现智能化作业,端稳‘饭碗’更有底气。”
金秋时节,大江南北,五谷丰登,瓜果飘香。欢庆丰收的人们不会忘记,每到中国农民丰收节,总书记的节日寄语总会如期而至:“在全社会形成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爱农民的浓厚氛围”“让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让广大农民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声声入耳,句句暖心,映照着总书记爱农为农、重农强农、兴农惠农的深厚情怀。
时光荏苒,今昔巨变。日子美起来的乡亲们不会忘记,深山小院里的欢声笑语,农家炕头上的嘘寒问暖,田间地头的细致追问,总书记的心和乡亲们贴得很近很近。
爱农
“我们这代人有一份情结,扶一把老百姓特别是农民”
昔日盐碱地,今朝新绿洲。山东东营,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里,绿油油的大豆、红色的藜麦、成片的金银花,风景如画。
农技负责人罗守玉念念不忘:“去年10月21日,总书记来到这里,弯下腰来摘了一个豆荚,剥出一粒大豆,放在口中细细咀嚼:‘豆子长得很好。’”
罗守玉至今都倍感亲切:“总书记问得细、问得深、点得透,一看就是行家里手。”
“总书记关注的这个大豆品种,今年又将是个好收成,做出来的豆浆细腻少渣。”罗守玉说。
干农活的“老把式”,打糍粑的“会家子”,不经意间流露的劳动本色,深深印刻在农民的心里。对村民石拔三说“你是大姐”,拉着马克俊的手叫“老弟”,发自内心地把乡亲当亲人。
这份情怀,源自成长经历。
“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总书记这样描述那段艰苦却受益终生的岁月。
50多年前,不满16岁的习近平来到陕北高原当知青,在延川县梁家河大队一干7年。那会儿,当地老百姓常说:“肥正月,瘦二月,半死不活三四月。”青年习近平大为触动,“感觉农民怎么这么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