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完成首次海上航天发射
2019年6月5日12时6分,我国在黄海海域用长征十一号海射运载火箭,将技术试验卫星捕风一号A、B星及五颗商业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试验取得成功,这是我国首次在海上实施运载火箭发射技术试验。
此次试验采用长征十一号海射型固体运载火箭(又名CZ-11 WEY号),以民用船舶为发射平台,探索了我国海上发射管理模式,验证了海上发射能力,有利于更好地满足不同倾角卫星发射需求。
打不开?点这里>>>
专家介绍,运载火箭海上发射具有灵活性强、任务适应性好、发射经济性优等特点,可灵活选择发射点和落区,满足各种轨道有效载荷发射需求,为“一带一路”沿线提供更好的航天商业发射服务。
此次发射的捕风一号A、B卫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将实现小卫星编队探测海面风场的突破,可提高全天候海面风场探测能力,提升我国台风监测和气象精准预报能力。由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研制的两颗天象小卫星,是我国首个基于Ka频段星间链路的双星组网小卫星系统。陶行知教育一号卫星暨天启三号卫星,装有空间拍照相机和物联网通信载荷。此外,潇湘一号04星由天仪研究院研制,吉林一号高分03A卫星由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研制。

国家航天局负责固体运载火箭海上发射技术试验项目的组织管理协调,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负责研制火箭,海工企业负责船舶发射平台,中国卫星发射测控系统部负责发射、测控任务组织实施。此次发射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306次发射。
(新华社记者胡喆、萧海川)
为什么要在海上发射?海上咋发射?
为什么要去海上?
完美解决落区问题
由于火箭在飞行过程中会多次进行舱段的分离,六七十年代建立的内陆火箭发射场周边的火箭残骸落区不再是绝对的无人区。因此在设计火箭的飞行轨迹时,宁可牺牲运载能力也要尽量避开村镇,同时,在每次发射任务之前,还要将落区内百姓疏散到安全地带,保障人员安全。这给当地百姓带来极大的不便,也增加了火箭发射的经济成本和工作难度。采取海上发射,灵活选择发射点,航落区(航区和残骸落区)大多为公海,有效解决航落区安全性问题。
赤道发射不是梦
在临近赤道的地方发射卫星,不仅能节省卫星调姿变轨的燃料,还会最大限度地利用地球自转的力量,为火箭省力,进一步提高火箭的运载能力,有效降低火箭发射和卫星运营成本。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