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锡进:方方日记在美国出版,公众对她的态度会变得更快

2020-04-09 3100 4
作者: 胡锡进 来源: 环球网

  方方日记迅速由美国哈珀柯林斯出版社出版,很多国人感觉不舒服,这种感受很正常,也很自然。

  方方日记写在武汉封城的那段时间,其中大部分写成时,欧美疫情还没有大暴发,很多中国人对武汉抗疫情况的认识有着当时的局限,相信方方本人也会是那样。而如今,中国人看遍了发生在欧美国家比武汉严重得多的人间悲剧,欧洲已经有意大利、西班牙和法国三个与湖北人口相当或者更少的国家,死亡人数达到1万以上,其中意大利的死亡者达到了一万七千多人。意大利竟然出现养老院护理集体逃离,有老人饿死的人道主义惨剧。纽约州一天就死六七百人。

  2020年4月8日,武汉解封首日。市民戴着口罩外出锻炼,逛街和野餐。摄影/李昊

  尤其是,美国的抗疫都烂成这样了,还发起了对中国抗疫的猛烈攻击。特朗普政府的首要目的就是向中国甩锅,一些美国精英甚至在鼓动西方国家一起要求中国赔款,那让很多中国人联想到“庚子赔款”。中国面临着抵制美国攻击的严峻挑战。

  这个时候方方日记被美国的出版商加紧出版,散发出来的决不是什么好味道。本来,中国人对这场疫情认识的大场景已经被欧美在疫情中的深度沦陷很大程度上重置了,这会影响很多人对方方日记的态度。我不知道方方本人是否也对自己日记的某些部分有新的回顾和感受。

  在大多数中国人对抗疫的认识在最近一个多月里不断发生变化的时候,方方不该是置身于这种变化之外的少数人之一。

  不知道方方日记在美国的出版是否得到了她的授权,但我希望,她能够理解公众在听到这个消息时的不快感受。她写那些日记时产生的回响是中国内部的一件事,这种回响有当时的场景和逻辑。然而这部日记在今天和之后拿到美国和西方去扩散,就是另一回事了。它不会是一般的纪实文学交流,它一定会被国际政治捕捉到。很有可能的是,在未来的风浪中,中国人民,包括那些曾经支持了方方的人,将用我们多那么一分的利益损失来为方方在西方的成名埋单。

  方方(资料图)

  当然,中国是强大的,不会因为一本方方日记在西方的出版真就怎么样了。从长远看,中国社会需要能够承受多元化所意味的各种代价。但在今天这个时间点上,方方的确带来了对公众的一份刺痛。

  希望方方本人能够更加达观地面对公众态度的变化,包括承受各种批评和质疑。影响力越大,责任越重,她曾是湖北省作协主席,这一点应该比老胡更清楚。不要掉入与反对者的辩驳中,为了证明自己的正确而坚持自己今天回头看时已经意识到的某些缺陷(如果她真的坚持认为自己的日记无可挑剔,这句话算我没说)。既然她已经成为了武汉封城中的一个符号,她就应该为这个符号尽量多地保持建设性承担一份责任。

  胡锡进微博截图

  来源:胡锡进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4条)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方方日记不但在美国,也在德媒隆重出版了。同样是日记,真实反映一线抗疫的武汉日记,方舱日记,甚至来自美国球星马布里的中国日记,西媒均不选用。嘿嘿,这个封城日记真是对了反华仇共者的胃口。真为那些善良的粉丝们捉急。
0条回复
日记本应是记录在自己的本子上,也不公开,对与错,只有自己体会。可是,方方的日记从2月9日开始,放美国去发布。
因为她和一个叫二湘的女性美籍华人有了一个版权合约。二湘每晚12.30时后在自己的六维空间微信平台发布方方的日记。第二天一早,让全世界读者就能第一时间看到方方日记。有一些对中国从来就抱有敌意的政客和媒体,千方百计在找中国的茬。方方在3月4日的日记中说:“更没有想到,这里的病毒,会导致一场殃及全国甚至全球的灾难”。以方方之见,新冠肺炎病毒就是从武汉从中国传播给了世界,难怪美国的特朗普和蓬皮奥等人馋言“武汉病毒”“中国病毒”。显而易见,方方要把武汉的事情放到美国去讲,是另有所需的。
方方已经成为一个内外勾结的网特,这样给她定义一点也不为过!
   
方方的别墅,涉及到非利用自己的关系和官商勾机,使用农耕地建设别墅,是严重的违法行为,必须与西安非法建设别墅的事件同等地进行处理,予以拆除
0条回复
胡总编根本就没有真正认识方方这类人
她们是最“政治挂帅”的一族,最意识形态的一族,最自我的一族,也是最自以为是的一族
更是毫无国际视野的井底之蛙
她们的思维和意识形态在上世纪的80年左右已经死机了
0条回复
方方的《武汉日记》的出版这是预料中的事,这一点在前些时候我的一份跟贴中就提过了。原因有三:(1)以武汉为始发地的covid-19疫情的流行已经成为世界性的特大事件,武汉疫情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2)方方是武汉人,武汉封城后宅居武汉家中,身临其境。(3)方方是中国当代极具争议的知名作家,具有颇高的知名度和关注度。这些都使方方的《武汉日记》具有独特的价值,引起国内外的关注和争议是合乎逻辑的。有人说这么这么快就能走完出版的全过程?这问题倒有些奇怪,在当今的信息化时代,比这个速度再快几倍都不是什么难事。
日记开始在网上流传的时候,争议也随之开始。可以看出,国内许多人对它恨得要死,怕得要命。其实,那就是一份宅居封城内的一位老太太的见闻录,她个人有限的见闻,有限的感触,有限的议论,只不过她是一位颇有争议的作家罢了。如果不是许多人因怕与恨群起而攻之的话,也不至于闹得现在这样街谈巷议,满城风雨,不是吗?
对于《武汉日记》的出版,也不用过度解读,因为日记早已公开,争论早已开始,人们的态度早就有了,无论支持的,还是反对的,都不会有什么实质的变化。无论是国内出版,还是境外出版,也不会有什么实质性的改变。《武汉日记》就是一份特殊时期、特殊事件、特殊地点的个人日记,如何解读?如何利用?这大概也不是作者所能完全预料和左右的吧?
0条回复
已加载完毕

大家都在看

4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