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病挺,大病拖” 农民工的健康保障如何破题?
阅读提示
“小病挺,大病拖”,健康意识淡薄是不少农民工存在的问题。专家建议,除强化农民工自我安全保护和法律维权意识之外,应由政府或其他组织介入,就职业伤害保障等问题设立相应群体的底线保障机制。
“不用体检,我没毛病。”前不久,长春小伙李爽(化名)想给进城务工十几年的老父亲买个体检套餐,左劝右劝还是被老人拒绝。父亲在一个建筑工地打零工,多年来换过很多工作,但从未体检过。
根据某建筑公司去年为217位农民工体检的数据显示,高血压患者约60人,约占总体检人数的27%,有人血压甚至达到220/140mmHg;高血糖患者约20人,约占总体检人数的10%,有人空腹血糖超过15mmol/L;异常心电图12人;腹部超声异常1人。
“小病挺,大病拖”,健康意识淡薄是不少农民工存在的问题。2019年,我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9亿人,这个群体流动性大,收入较低,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如何探索出一条能更好保障农民工群体健康权益的可操作性强,并且可复制推广的途径已迫在眉睫。
健康状况成不定时“炸弹”
长春作为省会城市,每年约有上百万农民工进城务工,其中3月至10月的建筑工地约有30多万人,高峰时达50万人。
“从近两年有医院为农民工免费体检的数据看,农民工群体健康状况不乐观。”长春金辉建筑公司总经理谭正荣,也是农民工出身,他向记者如此说道。
谭正荣了解到的情况是,现实中,很多农民工即便查出慢性病也得不到有效治疗。这有多方面的原因:有人认为“小病”不用治,有人工作忙,大医院就医资源紧张,还有人怕花钱。
“一些农民工认为的‘小病’可能会酿成严重后果。”谭正荣举例,某公司在3年内曾发生3起农民工因高血压发生作业事故而导致死亡事件。
此外,近年来,群发性职业病危害事件也时有发生。在一些地方,农民工家庭因病致贫、返贫问题十分突出,农民工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与和谐的公共卫生和严重社会问题。
“工地流动医疗服务站”的尝试
金辉建筑公司是长春当地关爱农民工的“金牌企业”。近日,继在工地开设“流动医务室”后,该公司又专门为农民工开办了保利春天里西医内科诊所。
“去年初,公司成立‘流动医务室’,定时、定点到各项目工地义诊。”金辉建筑公司党工部负责人李文卓说,截至目前,“流动医务室”已举办义诊60余场次,服务农民工约2000人。
来自长春德惠市的钢筋工人杨春亮就是流动医务室的受益者之一。“医生直接进工地,我们不用出门、不用花钱就能检查身体,发现毛病后,医生不仅指导用药,还为我建立了健康档案。”杨春亮说。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