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留置针“创收”超500万元,岂能骗医保救命钱创收?
◇398元/支的进口采血管,串换相应名称,即自费项目变可报销
◇靠着小小一根留置针,有的医院一年多时间“创收”超500万元
◇仅一家医院,超医保限定开具某抗生素达10万多支
骗保 朱慧卿图/本刊
医保基金是群众的“救命钱”。日前,安徽省太和县多家医院涉嫌骗保问题引发关注,国家医保局第一时间派出工作组,赴太和县现场督办。记者调查发现,创收驱动下,违法、违规、违约套取医保基金的现象在个别定点医药机构仍然多发,且手法更趋专业、隐蔽。
今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医疗保障基金监管制度体系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构建全领域、全流程的基金安全防控机制。多位受访专家和基层干部建议,持续加大打击力度,坚持多策合力补齐监管短板,不能让医保救命钱变成创收来源。
一根留置针“创收”超500万元
记者调查发现,一些手法更加专业的骗保行为在个别定点机构频发,隐匿在患者就诊全程,不仅侵蚀医保基金安全,有的还损害患者生命健康。
——串换“变脸”,改个名称自费变可报销。在中部某医院,一家第三方监管机构检查患者出院结算清单发现,一支398元的进口采血管,患者一次用5支,一次的费用近2000元,医院在录入系统时修改相应名称,即自费项目也成了可报销。
往往越是临床常规、大量使用的项目,就越可能成为串换套取的重点。记者在南方某三甲医院调查发现,小小一根留置针,也能成创收“利器”,患者实际接受的是10元左右一次的静脉输液(留置针),套成“静脉置管术”即变成60元/次。仅靠这一项,这家医院一年多时间违规收费超500万元。
为串换更高标准收费,有的定点机构患者从入院到出院病情“一成不变”。依据护理常规,患者住院期间需按照病情变化调整护理级别,然而,在一家三甲医院,多达9000余人次从入院到出院均按一级护理标准收费,经检查人员剔除重症医学科等相应科室以及相关重症诊断,发现仍有超七成患者事实上应参照二级护理收费。
——拆分收费,一台手术算三次。在一家高校附属医院,一位心脑血管患者同时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和经皮主动脉气囊反搏动术,开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介入)3例。按照当地医疗服务项目价格相关规定,同台手术只收取1例费用,然而,在这家医院却被拆分收了3次,原本500元的费用变成了1500元,在医保目录中按乙类报销。
有的医嘱上只开具了心脏彩色多普勒检查,收费却按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普通二维超声心动图、普通心脏M型超声、室壁运动分析、左心功能测定、组织多普勒显像6项收费。在西部一家医院,经检查人员与医院彩超室工作人员核实,这家医院的心脏彩超为套餐式收费。靠这一方式,这家医院仅一个科室就涉及多收费7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