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经济看点:三问互联网企业“大小周”工作制
近年来,互联网企业推行“大小周”工作制。律师指出,如果企业单纯实行“大小周”工作制,不一定违法。但前提是,必须履行相应的法律程序,并且休息日安排劳动者工作又不能安排补休的,应支付加班费。
近日,某知名互联网公司年轻员工凌晨下班后猝死一事,持续引发舆论热议,由此也引起公众对互联网公司超长加班的质疑。
《工人日报》记者发现,在短视频、在线教育、出行、电商等领域,部分互联网企业开始推行“大小周”工作制。那么,“大小周”工作制合法吗?需要经过员工同意吗?需要支付加班费吗?对此,记者进行了调查采访。
“大小周”在互联网公司很普遍
“我去年底给一家互联网出行公司投了简历,没想到该公司HR在招聘软件上跟我聊的时候,抛出的第一个问题不是问我的工作经历,而是说公司实行‘大小周’,问我可以接受吗?我当时就蒙了,HR都可以这样毫无避讳地谈‘大小周’了吗?”1月6日,在北京朝阳区工作的刘女士对记者说。
所谓“大小周”,是指这个星期上6天班(只休息星期天1天或者星期六1天),下一个星期只上5天班(休星期六和星期天两天),再下个星期又只休1天,如此循环。
“我们现在就是实行‘大小周’工作制,一周单休,一周双休,但不是全员实行‘大小周’。我们助教岗位是,销售岗位就不是。因为K12(学前教育至高中教育的缩写)这块,周末是业务高峰日。”在北京一家在线教育企业工作的张女士对记者说。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大小周”工作制在互联网公司已很普遍,涉及短视频、在线教育、出行、电商等领域。不过,有的企业是部分岗位实行“大小周”工作制,有的企业全员实行“大小周”工作制。
去年12月底,某短视频平台公司宣布全员开启“大小周”工作制后,在社交媒体上引发热议,关于“大小周”工作制的话题还曾登上微博热搜榜。
实行“大小周”工作制合法吗?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些实行“大小周”工作制的公司并未在劳动合同或者规章制度中明确对工作时间的特殊要求。
“公司并没有‘大小周’的明文规定,但领导会口头上要求。如果不遵守,领导会找员工谈话或者开会时批评。”在北京一家互联网企业工作的吴悦志(化名)对记者说,休息时间确实受到“大小周”工作制的限制,遇到“大周”时周末只能休1天,有时会觉得特别疲惫。
那么,实行“大小周”工作制,合法吗?
《工人日报》官方微博去年12月30日发起的“怎么看待‘大小周’工作制”的调查数据显示,在参与投票的1.78万人中,超过1.1万人认为不应超过劳动法规定的工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