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烟火色,最是春节时——别样的“团圆”故事
新华社北京2月12日电 题:人间烟火色,最是春节时——别样的“团圆”故事
新华社记者姜琳、王优玲、樊曦、黄垚
春节是中国人最看重、最具仪式感的节日。今年,上亿人响应号召留在原地过年。许多在异乡打拼的人,第一次春节不回家。
奋战在抗疫病房,奔忙在大街小巷,暂留在企业工地,独守在出租屋内,隔离在中高风险区……换个姿势过年,换种方式“团圆”,但亲情不减,爱与温暖不变。
正是这些故事,拼成了辛丑年春节最特别的记忆。
人间无恙,便是最大团圆
1月31日,在石家庄市人民医院,一名住院患儿请医生杨英伟在笔记本上签名。新华社发
大年三十。儿科医生杨英伟,还在医院照顾10多名新冠肺炎患儿。
此时,石家庄已从紧张的疫情防控形势恢复常态,街头巷尾透出浓浓的年味。但对杨英伟和一线抗击疫情的医护人员来说,年味是忙碌,是坚守,是对生命的呵护。
她所负责的石家庄市人民医院建华院区儿科,10多名确诊患儿中最大的12岁,最小的仅9个月。
“30多天了,孩子的治疗和所有生活起居都得管,就没想过春节能回家。疫情不退,我们就不能退。”杨英伟语气干脆,麻利地换上防护服,快速走向病房。
小的问问吃饭、吃药,大的聊聊病情、学习,想家的抚慰下情绪,带着贴春联、挂灯笼、写贺卡……“飒姐”杨英伟变得柔声细语、耐心细致。
患儿背后,还有家长们在焦急等待。人间无恙,便是医护人员心中最大的团圆。
“许多时候真累到虚脱,但孩子们反过来给我们信心和勇气。牛年的最大心愿,莫过于他们早日康复、与家人团聚。”她说。
在本轮疫情的重灾区,距离石家庄1700公里的黑龙江望奎县,家中6人确诊住院的贺尚影并不慌乱。
“我家7口人,除我之外都感染了,都在医院。”她坦言,“说一点不害怕,是假的。但我相信医护人员会全力救治他们。”
除夕,她独自一人在家包饺子。贺尚影告诉记者,居家隔离期间,政府发了米面肉油等年货,啥也不愁。这个春节哪也不去了,大家都能理解。
晚上7点多,手机弹出了好消息:望奎县疫情风险等级由高风险调整为中风险。她特别高兴:“平安才有幸福年。”
回家会迟到,但爱从不缺席
对于一年到头在外务工的农民工,就地过年是个很不容易的决定。
37岁的木工庹云飞来自重庆彭水,受疫情影响,去年春节就没回家。
“本来今年我想着怎样都要回去,还答应两个孩子带些北京的糕点。”他说着,眼里饱含愧疚。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