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矛盾青年”,撕裂到底有多深

2022-03-03 1032 0
作者: 李少多 来源: 新华社

  老子的“祸福相倚”,苏轼的“大智如愚”,鲁迅的“为了忘却的纪念”……将两种相反意义的词语排列组合成新词,进而产生矛盾冲突的特殊效果,自古以来就是一种惯用表达手法。如今,这种话语表达手法逐渐受网络青年追捧,并从网络话语圈扩展至现实生活。从最早的“痛并快乐着”“土豪”到近年的“朋克养生”“精致穷”等,形成了一大批以矛盾式表达为风格的青年流行语。

  究竟是呐喊,还是彷徨

  在身份角色中,不少青年对向上流动充满迫切期待,但与现实地位之间形成了较大差距。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和自身能力的局限性催生了他们的矛盾心态:一方面无所适从,另一方面又渴望改变现状。在社会生存压力之下,部分青年群体对身份角色的焦虑进一步发酵。

  为了应对这种焦虑,部分青年采用“矛盾式表达”来寻求破除受阻现状的可能性,例如“积极废人”“佩奇社会人”“小镇做题家”等。这种矛盾式表达折射的是对身份与现实冲突的反叛和解构,并进行自我心理调适、建立心理缓冲区的尝试。

  同样,在日常消费中,受消费主义诱惑,一些青年妄想集全身之力,以最大程度追赶潮流。“骑单车去酒吧,该省省该花花”,即便已“穷得快要吃土”,也要追求“品位”和“精致”,过着一种“精致穷”的生活。

  也有一些青年看穿了消费主义所描绘的虚幻场景,坚定选择“攀比型节俭”。攀比的本意是“不顾自身客观条件盲目跟风比较”,但与“生活俭省、有节制”的概念相组合,构成了对“精致穷”消费模式的反讽与自嘲。“哪怕穷困潦倒,也要美若繁星”“既爱又厌、既想拥有又想远离”成为他们消费时最真实的矛盾写照。

  疏离又亲密,真实又虚假

  不少青年由于担忧在现实社交里“说错话”“不知道说什么”“过多坦露真实内心”,便迷恋于虚拟社交的高效便捷和轻松愉悦。于是,“现实社恐,网络话痨”与“线上热闹、线下独处”成为常态。

  正因存在“想要表达又不敢表达”的矛盾心理,“云串门”“自嗨式聊天”“热心社恐”等网络流行语频频出现。“热心社恐”,即“不善社交却又向往社交,但在尝试之后还是认为一个人好”。与之相对的是“自嗨式聊天”,指聊天时陷入一种自嗨模式,他们不强求对方回应自己,认为痛快表达自己观点便达到了聊天目的。

  这些网络流行语折射出一部分青年在社会交往中过度强调自我意志,以“我”为主体宣告“我说故我在”。于是,当代一些青年的社交仪轨就愈发朝着疏离又亲密、真实又虚假的“麻花”态势进发。

  矛盾式表达从社交延展至婚恋。传统婚恋观里,单身通常是被动的、不得已的选择,但随着家庭暴力、伴侣出轨等负面社会新闻层出不穷,一些青年构筑的心理防线越来越高,开始“自愿”不谈恋爱并恐惧婚姻。于是,“主动式单身”应运而生。

查看余下47%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