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卢世源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十二)
十二,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在1994年11月14日的中共十四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形成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了经济改革的目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是一个新的名词,它标志着改革是需要建立一种新的经济体制,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市场经济。
那么,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呢?
《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用两句话概括了社会主义的特点与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这两句话虽然指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和要求,但仍然没有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问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体制,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需要解决许多极其复杂的问题。”那我们又应该从何着手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呢?
从研究已有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开始,从市场经济个别的存在中认识其中的一般原理,然后结合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点,我们就不难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内涵。
说到研究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我们就想起了《资本论》。实际上《资本论》正是全面研究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系统理论。《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的商品、货币和商品流通,所研究的正是市场经济的基础,而第二篇考察了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一一货币转化为资本的过程与特点;第三、四、五篇分析了资本主义直接生产过程,即剩余价值的生产;第六篇考察资本主义工资;第七篇考察了资本的积累过程。而《资本论》第二卷则考察了资本的流通过程,重点研究了剩余价值的实现。第三卷考察了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重点研究了剩余价值在各个剥削集团之间的分配。从这里可以看出,马克思在《资本论》这本巨著中,给我们系统地展示了市场经济的一般理论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性及其规律表现。下面我们就依据《资本论》来认识一下市场经济的一般原理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性。
1,关于商品、货币、商品流通及商品生产过程
(1),关于商品的基本特点以及货币的形成商品是严重性,即既是使用价值,又是价值;而这种两重性来源于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严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而商品价值形式的表现必然地产生了货币。
(2),商品交换与价值规律在讨论到货币的职能的部分,马克思考察了价格形式所包含的矛盾,其中谈到了“价格偏离价值量的可能性,已经包含在价格形式本身中”(第120页。《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6月出版。下同)。但是价格与价值量的背离不是价格形式的缺点,相反,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生产条件下,这是价值规律的适当形式。而在分析商品形态变化时,马克思进一步谈到“分工使劳动产品转化为商品,因而使它转化为货币成为必然的事情。同时,分工使这种转化能否成功成为偶然的事情”(第12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