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卢世源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十)


  十,什么是社会主义?

  一一基于按劳分配公有制模式的实践的回答

  到现在为止,我们讨论社会主义问题的依据,一直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的理论和设想。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十月革命胜利之后,苏联实际上只是在向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过渡中走完了两个阶段,即暴力革命胜利、进入过渡时期,但却没有进入到真正建立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阶段。由于苏联人陷入了产权和工资制的误区,他们便把社会主义处于过渡时期的、生产资料公有制+产权制度基础上的计划经济体制当作了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从而失去了及时进行改革、把过渡时期的产权模式转变为真正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时机,从而使适用于过渡时期的苏联模式延续到了工业化之后,导致了经济上和政治上等方面的一系列问题,从而来使社会主义国家走向了灭亡。

  但是,在十月革命胜利后的100多年的社会主义实践中,除了错误的苏联模式之外,实践中也是存在着实现了按劳分配的公有制经济模式的,这就是我国的生产队模式。这种模式虽然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限制,而使它没有能够完全地发挥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优越性,但是,二十余年的生产队实践过程,却向我们展示了真正的社会主义的丰富内涵。

  1,社会主义必须是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同时还必须是体现劳动所有权的社会。

  在资本主义社会,一方面生产资料归非劳动者所有,另一方面劳动者的劳动条件被剥夺,他们只有人身自由,只占有自己的劳动力。因此,生产资料同劳动的结合是通过劳动者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商品出卖,即通过雇佣劳动制度来实现的。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是以劳动力所有者的身份出现的,当他在市场上与资本所有者签订了让渡劳动力的协议之后,劳动力即归资本所有方使用。因此,当劳动者进入(企业)生产过程时,就失去了其主体地位,资产所有者必然成为唯一的生产主体,生产过程也必然成为体现资产所有者利益要求的过程。资产所有者的利益要求,表现为资产所有权的要求,因此,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也就是资产所有权的实现过程。

  当我们谈及社会主义时,首先是一个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社会主义所以要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正是为了“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一一即消灭作为剥削者的人格化的资产所有者,消除人们在资产所有方面的差别,从而消除剥削权利(产权)赖以生存的基础。事实上,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确实也消灭了人格化的资产所有者,它使生产者成为了公共的生产资料所有者;同时,也由于生产资料公有制本身,它消除了人们在资产所有方面的差别一一在同一种公有制面前,人们在资产所有方面是无差别的,因此生产者的权利要求不会表现为资产所有方面,不会表现为资产所有权。换句话说,所谓的资产所有权在社会主义生产过程中,除了表明每个生产者可以和其它生产者一起利用公共的生产资料,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满足自己的消费需要外,已经没有其它意义。其次,社会主义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但却没有消灭生活消费的个体性。因此,劳动者在劳动所有和消费需要方面是有差别的。能不能反映这种差别并在分配上体现出来,成为社会主义生产能不能正常进行的关键所在。因此,在社会主义生产过程中,起决定作用是劳动所有权,而不是什么资产所有权。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特点表现为个体所有的生产劳动与公共所有的生产资料相结合。由于只有人格化的劳动所有者,没有人格化的资产所有者,因此,社会主义生产的主体,只能是劳动所有者,而不是什么资产所有者。虽然社会主义劳动者同时也具有公共的生产资料所有者的双重身份,但由于生产资料公有制本身消除了人们在资产所有方面的差别,因此,在社会主义生产过程中起作用的是劳动所有权而不是资产所有权。社会主义生产主体是劳动所有者,劳动所有者的权利要求表现为劳动所有权而不是资产所有权。这是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方式区别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和其它一切社会方式的最基本的特征。

查看余下84%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