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苏联解体不能归因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20世纪上半叶,在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陷入严重经济危机、工人大批失业的情况下,苏联完成了工业化建设,并且基本消灭了失业,实行免费医疗、社会保险、退休金制度等。这表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有比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更强的生命力和更大的优越性。
苏联解体已经30年。在分析苏联解体原因的各种观点中,认为苏联经济制度不可行的所谓“制度说”仍存在一定市场。这一观点忽视了苏联取得巨大经济成就的制度基础,也背离了历史发展的辩证法。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推动苏联快速发展
早在十月革命之前,就有人提出,俄国不具备社会主义革命条件,“二月革命”后没必要再进行一场无产阶级革命。然而,无论“二月革命”前的沙皇专制政权还是“二月革命”后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都无力解决日益激化的社会矛盾,只有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拯救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法令政策,包括实行大企业国有化、退出帝国主义战争等,得到工人、士兵和广大群众的拥护,革命呈现凯歌行进的大好形势。
在战火中孕育形成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体制,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克服生存危机提供了坚强保障。苏维埃政权初建之时,根基未稳,白卫军趁机从各个方向发动进攻,美欧日等资本主义国家也进行武装干涉,苏维埃政权不得不实行以余粮征集制为标志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这种高度集中的经济政策一度成效显著,但在内战结束、打退帝国主义进攻后,问题便暴露出来:农民对余粮征集制执行过程中的偏差产生不满,部分地区甚至发生暴动。与此同时,城市居民因粮食供应不足处于半饥饿状态,城市工业产值下降。立宪民主党、孟什维克和无政府主义者等反革命残余借机煽动和破坏,怠工和罢工频出,部分产业工人回流农村。面对社会危机,苏维埃政权及时作出调整,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向新经济政策,废除余粮征集制,恢复市场和自由贸易,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建立起以国营经济为主、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该政策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改善了粮食供应,国家就业人数不断增加,国民收入有了较快增长。从这一经济政策的转变可以看出,在俄国革命和建设初期,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十分注重理论结合实际的探索与创新,体现了俄国马克思主义政党尊重事实、勇于实践,主动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的精神。
实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使苏联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迅速转变为一个强大的工业国。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确定了国家工业化方针,就是要使苏联从输入机器设备的国家变成生产机器设备的国家,保证苏联在资本主义的包围下不会变成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附庸。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对国民经济五年计划作出具体规定,随后在全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1937年,苏联工业生产水平由1913年的世界第五位、欧洲第四位跃居到世界第二位、欧洲第一位,基本完成了社会主义工业化任务。与此同时,苏联在农村开始农业集体化运动,改变小农经济为主的落后生产状态,推动农业生产从个体经营向大机器生产的转变,国家粮食收购量大幅提高,基本保证了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当第二个五年计划宣告提前完成时,农业集体化也基本完成。1928—1941年,苏联在冶金、机械制造、机器加工、燃料动力、石油化工、仪器仪表等工业部门中新建了近9000个现代化的大中型企业,这在世界工业发展史上都极为罕见。苏联在短短十几年里完成了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探索出一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新路,苏联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有了很大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