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未来几十年中国或都处于人口负增长 但人口红利仍在
中新社北京2月16日电题:中国如何找到新的人口机遇?
——专访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杜鹏
中新社记者 彭大伟 阚枫
今年春节前夕,一组有关中国人口的统计数据引发舆论热议:截至2022年末,中国人口比上年末减少85万人,这是近61年来中国首次人口负增长。
人口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变量,也是影响综合国力和国家安全的重要因素。当世界第一人口大国首次迎来人口负增长,中国的人口红利是否在消失?这个负增长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将带来哪些影响?在未来的全球人力资源结构中,中国又如何找到新机遇?中新社“中国焦点面对面”邀请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杜鹏进行解读。
访谈实录摘编如下:
“负增长”后,中国人口红利仍在
中新社记者:“人口负增长”意味着什么?中国会不会就此正式进入“长期人口负增长”周期?
杜鹏:人口负增长是指总人口数量开始减少这一标志性转变,其源于生育率的下降。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总和生育率就下降到了2.1,2.1也被称作世代更替水平,即低于更替水平就相当于已经踩下了人口增长的刹车,或早或迟就会出现人口负增长。因此,中国人口负增长起因于30年前,只是到了2022年,直观的数据才显示出真正进入人口负增长阶段。
需要注意的是,2022年中国人口负增长,它还伴随着出生人口首次少于1000万这一事件。观察历史,1963年中国出生人口接近3000万,10年前都还在1500万人以上,2022年降到了956万。未来的几十年,中国可能都要处于人口负增长状态,只是速度快慢问题。
中新社“中国焦点面对面”邀请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杜鹏(右)进行解读。 中新社记者 田雨昊 摄
中新社记者:中国取得的发展成就在人口结构中曾获得哪些好处?“人口红利”是不是真在消减?
杜鹏:我们的人口红利依然存在。人口红利是经济学概念,它不仅取决于人口结构,更关键的因素是能不能充分利用人口机会窗口。改革开放前,中国劳动力就非常丰富,但这并不是后来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改革开放本身充分释放了中国人口数量和结构的优势,这才创造了人口红利。我们说如今人口红利依然存在,基于三方面原因:
其一,中国劳动力数量仍然非常庞大。到2022年,中国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达8.76亿,规模依然庞大。
其二,中国在从人力资源大国转向人力资本大国。中国8亿多劳动力中,绝大多数受过良好教育,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已增长到近11年。2022年,中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1076万,而中国一年新增就业人口在1300万人左右,如果实现充分就业,绝大多数新增就业人口都是高教育素质人口。我们的劳动力数量可能在未来一些年出现缓慢下降,但劳动力素质在提高,这给我们充分利用庞大的高素质劳动人口提供了非常好的机会。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