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官方通报为什么每每推高舆情
面对突发舆情,身处聚光灯下,以官方通报回应社会关切实属各部门各单位的必备技能。
但盘点诸多案例,很多旨在一锤定音的官方通报,非但没有让舆情热度应声而降,反而成了众矢之的,引发二次甚至多次舆情。
“灭火”变“浇油”,究竟是公众太苛刻,还是通报不得法?
(一)
舆情汹涌,非身处其间不能感受。
每一个被推至风口浪尖的主体都压力山大,每一份官方通报想必也都凝结了大量的调查、多方的协商和反复的修改。
但在容错空间几近于零的舆论环境下,官方通报的每个词每句话,都会被拿到放大镜下“过审”。仔细复盘,那些深陷舆论漩涡的官方通报,常常犯了以下错误:
姗姗来迟。“谣言已经跑遍半个地球了,真相还在穿鞋。”第一时间不发声,错过了回应窗口期,丧失了第一定义权,迟到的解释在沸反盈天的舆论面前,显得被动又羸弱。
避重就轻。或分不清主次,或顾左右而言他,总给人遮遮掩掩、答非所问之感。提供的信息增量拉不直外界心中的问号,反而在大家反感的内容上过多着墨,无异于自引炮火。
论据不足。对调查过程语焉不详,对论证过程含糊带过,通报结论自然显得不够给力,而“情绪稳定”“妥善解决”“达成和解”等粗线条表述,则免不了招致怀疑甚至阴谋论。
措辞欠妥。明明谈的是社会悲剧,却态度冷漠、言语生硬;明明讲的是严肃问题,却抖了机灵、夹杂网语;有的甚至违背人情常理,搞出“低级红,高级黑”的闹剧。
急于求成。忽视传播规律,总想通过“一次性答复”让热度散去,通过定性的话语给事件盖棺定论。但公众并不会听一个结论就自动画上句号,越想尽快平事越有可能招事。
官方通报本质上就是与人沟通,一词一句都应传递真诚的姿态。诚如上述这般引人不悦,非但不“通”,反倒留下一道道“沟”,难免失分。
(二)
“舆论者,造因之无上乘也,一切事业之母也。”
舆情与民情民意息息相关。官方通报一旦失焦跑偏,势必造成次生负面影响。
简单问题复杂化。当断不断,反受其乱。那些迟滞缺位的通报,往往让小事拖大、大事拖炸。特别是今天,公众对权益的敏感、对公开的要求、对信息的把握更甚以往,在该说话的时候失声,在该对话的时候回避,必然丧失引导舆论的主动性。不断质疑与被动处置的循环中,严重占用社会资源,耗费行政管理成本。
按下葫芦浮起瓢。社交媒体的兴起,带来话语权的分散。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评论员,也意味着官方通报中的任何词句,都可能被带往四面八方的空间。当这种“超链接思维”投射到公共事件上,便体现为“舆情搭车”现象。一个事件没按住,事件中的任何细节都可能成为新的索引,导致更多关联舆情。拔出萝卜带出泥,最终搅得人仰马翻。